这部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汇总,篇幅不大却内涵丰富。培根曾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其思想极为复杂,人们不难从他的随笔中发现面目各异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善与性善论人的天性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论高官论谋反与动乱论王权论野心论强国之道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衷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论父母与儿女论婚姻与独身论爱情论友情等,让我们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让我们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论作伪与掩饰论嫉妒论野心论狡猾论言谈等,让我们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薄薄一本小书,竟能令人读出种种味道。
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按照培根的说法: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食,个别的书则须细嚼慢咽,充分消化。这部随笔,值得读者细嚼慢咽,至于见仁见智,相信读者自有考量。
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
培根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格言,最有名的要数知识就是力量了。有意思的是power一词也未尝不可译为权力,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
穷苦的人期待能有人教他挣钱,尤其期待富有的人能教他挣钱。涉世不深的毛头小伙儿喜欢谈人生,而饱经风霜的世故老人则谈得更好。英国大学者弗朗西斯· 培根(15611626)就是这样一个世故老人,四百年来,他的作品盛行不衰,广为流传,给正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后生以种种启迪。
培根的一生宦海沉浮。曾经拜官授爵,春风得意;几度官场失意,受辱于豪门;甚至身陷囹圄,饱尝世态炎凉。他的学问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为人常遭后世非议。正因如此,论政治,抒情趣,讲哲学,揭人性,他的作品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培根出身豪门,父亲尼古拉· 培根曾深得女王伊丽莎白的宠信,被封为男爵,出任掌玺大臣。母亲安妮为名门闺秀,对古典文化造诣颇深。受母亲的熏陶,培根的拉丁文基础极好。十二岁,培根负笈剑桥,在三一学院就学。十五岁,他就当上了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远赴巴黎。学业仕途,一路顺风。正在此时,少年培根遭到人生的第一大挫折,1579年2月,他的父亲突然去世。由于母亲是继室,培根在六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中排行最末,父亲生前对五兄弟都有财产上的安排,唯独对幼子尚无交代。回到国内,培根没有得到任何家产,他试图走亲戚的门路,企望得到他的姨父当朝重臣格莱公爵的举荐,谋个一官半职,不料却屡遭冷遇。两手空空的他只得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在法律界有所作为。培根1579年入格雷律师学院攻读法学,1582年毕业,获律师资格,1600年成为学院高级法学讲师。
这在当时堪称殊荣,但出身世家的培根更希望在政治上能出人头地,从1581年年仅20岁便成为国会议员到1621年被逐出国会,他一直热衷于政治。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他不惜奔走权门,尽管他也明白那些权贵的能力远在自己之下,还是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一封封请托信,给这位大学者的人格涂上一层难以抹去的灰色。为了高位,身心俱累;付出辛苦,招来痛苦;为求当官的尊贵,不惜舍弃为人的尊严。(《论高位》)一席话道尽官场的悲辛。培根也曾指望依靠自己的政治才干获得晋升,但几经浮沉,终于参透。
一直有人在考证培根是否受贿或卖友,指责声和申辩声不绝于耳。人们之所以对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兴趣不减,主要不是因为他曾经做过高官,而在于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他议论世事头头是道,人们自然也就想看看他自己的处世为人究竟如何。培根以文学和自然哲学名世,但终其一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法律事务,或沉浮于宦海,他的文学创作和哲学著作都是业余时间的产物。而正是这些哲学和文学作品,使培根名留青史。
《学术的进展》《新工具》等著作足以奠定培根在学术史上的伟大地位,但培根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那本充满智慧的《随笔集》。《随笔集》最早发表于1597年,后来几易其稿,多所增删,直到作者去世,仍未定稿。五十多篇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总汇,虽然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
人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培根的思想尤其复杂,人们不难从他的随笔中发现面目各异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善与性善论人的天性……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他崇尚真理,认为:人生至乐莫过于高踞清新纯静的真理之巅,俯瞰谷底种种谬误迷惘,云遮雾障。……如果所思所念能以仁慈为主宰,以天道为归宿,以真理为枢纽,那简直是身居尘世乐比天堂。
他细论生死: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
他直指人性:德以善为首,此乃上帝的特性。若无这种品性,人将沦为蝇营狗苟,惹是生非,无可救药的贱货。
论高官论谋反与动乱论王权论野心论强国之道……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他深知民为国之本,国家要想强大,关键要有骁勇善战之民,不可竭泽而渔:负重的驴子难以成为好斗的幼狮,赋役深重的百姓难以成为骁勇尚武的国民。为政既不可得罪巨室,也不可视百姓为草芥,因为肚子造反,后果最惨。如果上层的破产和下层的赤贫同时发生,那就更是危在旦夕。民怨之于政体,犹如气血之于人体,郁积不畅,必然遭殃。
他对官场的险恶体会尤深:位高易倾,轻则官场失意,重则身败名裂。为了高位,身心俱累;付出辛苦,招来痛苦;为求当官的尊贵,不惜丧失为人的尊严。君子不党,但要想官场得意,不妨先做小人:地位低下的人要想升迁,就不得不依附党派。……跻身高位如攀援曲折的楼梯,路遇派系之争,中途不妨有所依傍,位居高官后则宜中立求稳为上。
论父母与儿女论婚姻与独身论爱情论友情……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从这些篇章中,人们可能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论作伪与掩饰论嫉妒论野心论狡猾论言谈……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薄薄一本《随笔集》竟能令人品出人生的种种况味,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参考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按照培根的说法,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食,个别的书则须细嚼慢咽,充分消化。他的这些文字虽然还谈不上字字珠玑,毕竟有旧时代的烙印,存在很多局限性,但也称得上琳琅满目,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值得读者细嚼慢咽。至于见仁见智,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不过,还是培根说得好:读书太久易生惰性……学习要靠经验来加以规划,否则可能歧路亡羊。会学不等于会用,运用之道在书本之外,得靠亲身的体验才能掌握。
然而,能言者未必能行,读罢《随笔集》,再观培根的平生为人,只能说他写得极好,做得极糟。为了追逐权力,保住官位,他不惜卖友受贿,奔走权门,最后还是被赶出宫廷,连结婚十多年的妻子也离他而去。
权力向他闭上了大门,但知识仍在向他招手。丢官后的培根一心著书,五个月内便完成了《亨利七世时期的英国史》。他把这部书献给英国王太子查理,可见这位弃官还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1623年,《科学推进论》的拉丁文增译本刊行,哲理小说《新大西岛》出版。1625年,《随笔集》的修订本出版。1626年4月9日,培根因病去世。病因是他在大雪天突发奇想,出外挖雪,填入鸡的腹腔内,以便观察冷冻的防腐作用。受冻后一病不起,终于倒在探索求知的征途中。后来马克思将他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培根追求权力的一生是如此失败;培根追求知识的一生又何等辉煌。权力能左右荣辱于一时,思想的余晖则能泽及万世。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遗产为此作了最好的注释。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看培根横议世事,畅谈人生,你好像仍能听到一个四百多年前的老人那饱含睿智和世故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