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对佛教艺术遗产进行总论与专论相结合的研究。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访了东起台湾广东、西迄西藏阿里、北达内蒙古新疆、南至云南四川的许多佛教艺术圣地,到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考察佛教艺术留下的印迹,拜访求教于各方高僧大德、扫地小僧、佛学学者和平头百姓,对佛教艺术经典在不同情境里如何被佛教局内人阐释,佛教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存在状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书中有大量田野调查的记录和作者实地走访时拍摄的精美图片,图片全彩呈现,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我开始尝试做佛教艺术研究的时候,有朋友告诫:这个领域水太深……
我理解他说的水深,一是佛学如海,深不可测;二是这个圈子江湖水深,涉足需慎。但我不属于学界任何一个圈子,故无江湖顾忌;加上生性好奇,对未知领域总想一探,暗黑的巫蛊之域尚敢涉足,何况光明佛海。而人类学又鼓励我们敢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入陌生的他者世界。所以,带着一个俗人的俗问,以瞎子不怕老虎的冒失,我不知深浅贸然下水了。
初涉佛海,果然被它的浩瀚所震撼。在学校和寺院的图书馆,有关佛教经典和佛学研究的著作铺天盖地,让人不知从何入门。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办公楼,那基本就是一个小型的佛教艺术博物馆。在一个专门的房间,他向一个紫檀木柜恭敬跪拜,然后打开柜门,整柜都是印制精美的《大藏经》。据说这个版本,只印了百套。他因善举甚多,而得一套。我满怀敬意看着这些书,心想什么时候不仅仅是用来供奉,而可展读,这些蕴含着两千多年智者思想结晶的经典,恐怕不是一辈子够读的。
从家里书架和四处问学结缘到的佛学论著里,我小心翼翼选读其中几部,发现对很多内容茫然无知,感觉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话语表达体系和精神世界。偶尔读懂一点,恍然如读哲学,读思想史,读文化史。但那用的是另外一种语言悟性的和灵性的语言。
我试图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稍稍熟悉的艺术方面,从那些非文字表达的无须翻译的形色和音声入手,却发现也是烟波浩渺,不可穷究。说实在话,一部中国艺术史,佛教艺术几乎撑起了半壁江山。而遍布中国大地的佛教寺庙和石窟,基本就是千万个隐性的博物馆,那里展陈了千年艺术史,保留着形态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活态地传承着佛教艺术创制的观念和技艺。还有大量传世作品,或以法相示人,或以梵音流韵。读图聆乐,证以文史,豁然别有洞天。面对这些伟大的作品,我只能对前人非凡的创造力顶礼膜拜。
做人类学的习惯,使我不满足于书斋学问。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播化亚洲大陆,传承两千多年,深入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化遗产,文脉和现状如何?因此,我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田野考察,加上之前数度涉猎,与佛教艺术的缘,算是至少有半生了吧。
由于田野考察,我得以瞻仰东起台湾广东、西迄西藏阿里、北达内蒙古新疆、南至云南四川的许多佛教艺术圣地,到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考察佛教艺术留下的印迹,拜访求教于各方高僧大德、扫地小僧、佛学学者和平头百姓。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我看到的不是圣僧,而是智者;不是信徒,而是贤人。他们充满智慧的言谈,常使我如醍醐灌顶,豁然打开一片天地;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让我在尘世泥水中体会到人性的善良与温暖。我倍感荣幸的是,像星云法师和饶宗颐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对于粗粝后学竟如此鼓励提携。是他们让我在踏入佛学研究这一片江湖的时候,感觉到的不是水深,而是情深。
我是俗人,不在一切宗教的局内。当我不揣冒昧提出一些俗问甚至质疑的时候,却常被宽容和睿智的话语所折服;听其所言,观其所行,只要真有信仰,无论是僧侣还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慈悲、善良、豁达,是与其人品和修为化合在一起的。
我自知,我做的不是关于佛教艺术的学问,谈不上学,充其量只是问,只是对佛教涉及形色音声的内容,做一点有限的探问。而且,我只偏问于我以为的艺术方面事象,对其艺术所处语境和超艺术意境所知有限,对佛教关于形色音声的理解也可能太俗。所以,本书只是我在阅读文献和田野考察过程中,对所见文献和有限田野考察的一隅之见,恰如盲人摸象,只摸到了一个局部,且这个局部也是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局部。比如文献,我能接触到的,不过是不同时期前人留下的不同版本,其间有原创,有伪托,有共识,有异见,有实录,有神化。我的工作不是考证,而是观察,观察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人如何阐释;再如田野考察,我虽四十余年断断续续有所接触,但真正有目的地投入考察,也就只在这十余年,而且接触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当有限。之所以还敢不揣浅陋拿出来,是在探问过程中受众生皆有佛性的鼓励,愿意把一个俗人落入佛海及其连海江湖沟渠中的些许观察和感受碎片,如实呈现。
学海无涯。此一滴,固然不足以观沧海,甚至不足以看江湖;充其量,或可视为海浪江涛拍上岸时,留在世俗滩涂上,投射着人鱼梦幻泡影的些许飞沫。
但我想,它们应该也属于江海的一部分。
2023年春于广州
邓启耀,1952年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退休后任广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宗教美术意象》《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民俗雕版木刻研究》等。《视觉人类学导论》获列教yu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年度学会奖;《中国巫蛊考察》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视觉人类学论稿》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yu部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爱走野路,曾任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
目 录
前言vi
第一章 色、相与音声:求问佛教艺术
一、为什么拜佛:俗人眼中的佛像
二、外相与内质:当代都市寺僧眼中的佛教艺术
三、妙有与真如:佛性如风
四、画僧与乐僧:以像通灵和音声事佛
第二章 非文字弘法的表达与认知:佛教知识体系建构及传承的另一脉
一、佛教弘法中的图像文献
二、空间认知
三、信仰的多重觉知场域
第三章 象、识、悟:非文字识见与觉知
一、有相、无相与超逻辑
二、眼识、视境与转识成智
三、 体悟、内观与觉知力
第四章 华严妙相:释迦说法的视觉表达
一、不可见与可见的法会
二、不可言说的言说和觉知
三、不可思议处的思议
第五章 天衣无界:古道与佛教造像服饰风格的空间脉向
一、北方丝绸之路与犍陀罗风佛教造像
二、东南亚大通道与秣菟罗风佛教造像
三、孟加拉湾南海海路与阿玛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
四、从亚到欧:佛教造像传播的逆向空间
第六章 外相与心法:达摩的衣钵信体
一、心不可见,以何证心?
二、作为心法信体的达摩衣物
三、诫绝传衣的达摩悬记
四、只履归西:鞋的象征
第七章 于相、离相与无相:惠能的法空衣灭
一、于相:衣为信体
二、离相:置而不传的衣钵
三、无相:法空衣灭
第八章 《南诏中兴画传》与佛教密宗传入南诏核心区域的一次文化突变事件 /
一、白袍老君还是袈裟梵僧?两种文本的世俗指向
二、变服从俗:密宗传入南诏时的在地化适应
三、阿嵯耶之化与中世纪滇西族群的社会文化变迁
四、熔鼓铸圣:信仰转型的文化象征
五、来自异域的阿嵯耶观音如何成为大理福星
六、展衣夺土:取代罗刹的观音
第九章 剑川石宝山石窟与佛教密宗俗僧阿吒力
一、阿吒力和舍由
二、阿吒力的曼荼罗
三、生:阿央白,人出来的地方
四、死:地藏王的助手
第十章 文化认同与艺术重构:《大理国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图》文化意象比较
一、多元与一体:原作和摹本的时空差异
二、灵聚之地的信仰:原作与摹本的意识形态差异
三、王者与禅者:原作和摹本的权力关系差异
四、类附的诸蛮:原作和摹本的族群认同差异
五、妙出于手,灵显于心:原作和摹本的艺术风格差异
第十一章 袒饰与严妆: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化流痕
一、模特儿是谁?
二、袒饰的童子身
三、袒服之辩与广袖深衣
第十二章 手势与手印的文化意象
一、手的表达与文化系统
二、手印的语汇修辞与文化意象
三、生活中与仪式中的手印功能
第十三章 燃灯意象:仪式化民俗与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
一、佛性遍在的灯海:南传上座部佛教赕佛
二、再造光明梦境:藏传佛教的酥油灯花节
三、慧灯破诸暗:汉传佛教传灯法会
第十四章 无象之相:佛教祭礼乐象观想
一、转世与换寿:闻声幻化的生死相
二、往生与救赎:灵魂度引的出离相
三、禅境与俗界:梵乐入世的众生相
第十五章 由礼入俗和以俗复礼:梵乐的复原与功能转化
一、乐曲:梵音俗调
二、乐器:礼俗和鸣
三、乐制:皇权民用
四、乐人:僧俗杂处
五、剧场: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
第十六章 被隐于市的丛林:城市佛教建筑的文化记忆和当代境遇
一、被隐于市的丛林
二、分隔、融入与衍生
三、建筑,然后记忆
第十七章 禅武入世
一、少林功夫与世俗权力
二、少林功夫与文化产业
三、功夫外的功夫
第十八章 佛教艺术新遗产的再造
一、前1500年的艺术遗产
二、后1500年留得下来的东西
三、宗教艺术创制的精神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语境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论著
三、提供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的寺院、遗址、博物馆及展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