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理解什么是压力型创伤,我们需要先从创伤的基本概念说起。
一、 创伤
提到创伤或创伤事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诸如车祸意外、重大疾病、丧失亲人、地震灾情、战争影响等重大生活事件。毫无疑问,这些事件的确是创伤事件,但这些事件是否真的会带来创伤效应呢?未必。
举例来说,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可谓是空前大灾难,汶川人民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失去财产、失去家园,应该说是经受了极大的重创,但是不是汶川所有人都发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呢?并非如此。
研究资料显示,在全人群中PTSD的发病率大概是1%,如果是在受灾人群中比例可能会有所提高,但也绝不会到100%。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同样经受灾难创伤,却不是每个人都发生了创伤效应?
那是因为创伤效应的发生需要至少两个要素: 一个是创伤事件,另一个是受伤者的心理承受力水平。
如果创伤事件足够强烈,受伤者的心理承受力相对不足,就会发生创伤效应;如果创伤事件很强烈,但只要受伤者的心理承受力很强,也不会发生创伤效应;如果创伤事件没那么强烈,但只要受伤者的心理承受力足够弱,那么也会发生创伤效应。
按照这个逻辑,即便没有发生前面所说的重大创伤事件,即便只是学习压力、一次考试成绩失利、人际关系压力、同学有意无意的忽略、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批评、父亲一次严重的责骂或是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伤事件,造成创伤效应。
因此,家长们对创伤的理解需要升级,意识到在现今这个压力年代,在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心理承受力时,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压伤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旦发生了创伤,会有哪些常见的症状表现呢?
简单来说,在创伤事件刺激的当下,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情绪上,可能从低落到紊乱再到崩溃等不同严重程度,而且是反复发作。
认知上,可能会对创伤性事件有很多不解和困惑,进而造成认知失调,产生诸如为什么是我我不能相信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是不是我上辈子做了什么恶事才遭到如此报应我这辈子算是毁了,再也翻不了身了等各种认知失调的想法。
行为上,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可能身体体力和动力都明显下降,可能无法继续履行平时正常的功能,比如上学、工作、与人交流等。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更严重的症状,比如幻听幻视,能够听见或看见亲人发生意外,或有妄想,觉得已经去世的家人和他约定做什么事情等。
二、 创伤综合征
创伤综合征是比创伤更加复杂的概念。
如果说创伤更多是针对事件当下带来的影响,那么创伤综合征更多是指事件当下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和事后带来的衍生影响。
前面提到,创伤可以在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对人造成可见或不可见的影响。有些影响在当下已经表现出来,有些影响在当下并未充分表现出来,而是在后来某些场景、事件或关系中才表现出来。
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表现1特定场景下的失能态
创伤综合征的首要表现是和创伤场景相关的失能态。
如果孩子受伤的场景是在学校,那么就无法继续上学;如果是在家里被父母伤害,就躲在自己房间,不和父母讲话交流;如果是在某个课外学习班,就无法再去那个班学习;如何是被哪位同学伙伴伤害了,就再也无法见这个人,连这个人可能出现的场合都回避。这就是受伤场景下的失能态。
这种失能态如果仅限于受伤的特定场景,可能会有一定回避反应,但总体来说并不一定影响正常生活,除非这种失能态逐渐泛化到更多生活场景,造成更多场景的回避和功能受损。
表现2过度反应
受过创伤的人可能会有过度敏感的反应,一般人不太会有反应的场景对受过创伤的人来说会不自觉地过度反应。比如之前在学校受伤过,现在休学在家,一提到上学这件事,就可能出现浑身不适感,要么腹痛拉肚子,要么翻来覆去睡不着,要么心跳加速惊恐发作;比如在坐飞机时遇到气流发生颠簸,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正常现象,但对于曾经历过空中创伤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大难临头的感觉,觉得要再次发生空难,觉得自己之前幸免于难,这次估计活不成了,开始有极大的恐惧反应。
这种过度反应和大脑的生存机制有关。想想看,如果你受过严重的伤害,大脑都还不对跟这个伤害相关的信息做特别强力的标记,下次再遇到这种场景,也没有发出强力的信号,那么就有可能再次受伤,甚至有可能小命不保,那就无法继续存活、延续后代。从生存本能角度来说,这种对危险的过度反应是需要的,这叫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因为一不小心放过的那个警戒信号就可能有致命危险。
所以,孩子在学校受伤辍学后,每次再经过校门口,就会有过度反应,可能心跳加速、胸闷、手抖、出汗、呼吸困难,好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又好像一块大骨头卡在喉咙。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错杀。错杀的意思就是大脑在识别场景信号时出现了错误匹配,把本没有危险的场景当成有危险,让人在本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产生了躲避危险的回避行为。
表现3泛化退缩倾向
泛化退缩倾向是指和受伤场景要素有任何关联的场景和关系都会造成受伤者的退缩倾向。因为有过度反应,就会有退缩倾向。比如在学校受伤之后不能上学,甚至每次出门如果要路过学校门前,都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心理建设,就算是坐在车上路过校门前都会出现极度紧张恐慌的反应,要求绕路而行,不要经过学校,或者有任何前同学参与的兴趣活动课外班也都不参加,觉得只要遇到同学就会惊恐发作;比如前例提到坐飞机遇到气流发生颠簸就会极其恐惧,甚至以后再也不坐飞机了,觉得坐飞机太危险了,甚至连路过机场都会不自觉心跳加速。
表现4被害错觉
被害错觉是指总觉得他人会伤害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人要伤害他。
被害错觉和被害妄想不同,错觉是指觉得是这样,但实际上不是,而且自己也有觉察,知道是错觉,但控制不住会这样认为。被害妄想是指坚定认为就是有人要害他,且会采取相应行动对抗这种被害风险。
人类大脑对于受伤这件事会有很警觉的反应,一旦受过伤,就会对受伤事件中的所有要素进行重点标记,这种神经系统的标记的作用就是一旦在新环境中再出现这些要素,大脑就会发出强烈的预警信号,好像在说前面危险,不要靠近,恐会丧命!丧命!丧命!……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伤,不管是受到老师的伤害还是同学的伤害,都有可能在其后的其他人际交往互动中,觉得对方要伤害自己,尽管理性上知道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对方是善意的甚至是想要帮助他的,但头脑中的被害错觉总是挥之不去。
虽然这种错觉有生存优势,但同时也会带来大脑对场景识别错误匹配的麻烦。
表现5过度自我保护
一个经受过创伤的人总会有意无意想要保护自己,甚至草木皆兵变得过度自我保护。这是自我防御机制对于受伤这件事很自然的反应。前面说到不敢坐飞机,就算坐火车都需要带上救生药品;如果一个人生过冻疮,就会比常人多穿一件衣服,总觉得寒冷是件很可怕的事,需要进行加倍防护;一个创业失败的人可能再也不创业(少数人例外),要保护所剩不多的财产;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可能再也不结婚,要保护残留不多的自尊;一个在学校受了伤的孩子就再也不去学校,不敢去面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或场景。这些就是过度自我保护。
表现6反害倾向
反害倾向是指一个人在受伤之后,会泛化认为他人都要伤害他,因为会把曾经伤害他的人泛化投射在所有人身上,进而对所有人产生敌意,甚至想要伤害所有人,尤其是在对方体现出一点点和曾经伤害他的人相似的特点时,强化了受害者想要反害他人的想法和倾向。这种反害倾向是因为受害者在受害后发生心理严重失衡,想要通过反害他人来重获内心平衡。有些人在多次受伤之后,真的会生出报复社会的想法,当然这是个例。
表现7难生发感恩之心
如果总认为别人要伤害自己,也很自然能够理解为何很难或无法生发感恩之心。受伤之人的心里会觉得即便我知道你这个人对我很好,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总怀疑或担心你会不会伤害我,那么我就需要防备着,提防着,免得你伤害我。在这种心态之下,受伤之人心里想着的总是如何防备他人,就无法真正体会他人对自己的善意,也就很难生发感恩之心。
由此,就可以理解有些孩子为何在父母为他们好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之后,仍然很难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因为他们自己受伤了。
以上情况不一而足,都可以说是创伤综合征的具体表现,且会表现在很多具体事件、关系和场景的回应上。当然,并非每个受伤的孩子都会体现出以上所有表现,而是选择性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本书后续会详细讲解创伤以及创伤综合征的具体表现。
三、 压力型创伤综合征
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创伤概念及基本症状表现,但奇怪的是,我们很难从这些描述中找到和前言中描述的那位15岁女生的案例有何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这位女生的情况根本不是通常说的创伤,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伤,可以称为压力型创伤综合征(stressinduced trauma syndrome,SITS)。为帮助大家更好理解SITS的概念,我们对SITS的概念作出如下解释:
压力型创伤综合征就是指人在尚未建立起足够强的心理承受力的前提下,经受持续累积的压力刺激之后,又遭遇了刺激程度更强的压力事件的冲击,造成当事人内心强烈受挫受伤,以至于在某一领域发生严重失能状态,不得不退缩到受伤领域之外的安全领域,总体体现为外部社会功能受损、内部安全领域功能尚好的矛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