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第一,“教”与“学”的团队结构发生着变化。通过几所高等设计院校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将信息的整合与问题的提出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范畴中,课题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专业、一个小单位的概念,各院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延伸至教师共同提出课题研究方向,共同搜集整合信息,形成了一种大团队的融合与交流。第二,设计思考的方向发生着概念上的变化。通过:提出多个鲜明的专业方向问题,这套丛书尝试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理念、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进行一种前沿性的梳理与融合,探索从本专业角度思考其他专业的问题。最终使学生在专业侧重点上有所加强的同时,理解相关专业的本质特征,通过跨专业的设计信息与本专业的融合,增加设计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第三,设计视野发生着变化。这套丛书在研究中导入“大设计”的观念,淡化专业方向的界限,以增强学生对设计文化的敏感度。通过课题研究获取的众多设计方向、研发点的信息,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当今设计的潮流与方向,从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获取新知,增加思考维度,更可以为如何创新与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设计策略与管理上的变化。策略与管理县设计的外延,也是中国当前设计行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套丛书通过组织教师和同学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最终达到使不同理念、不同经验、不同方法有所交融的结果。这不但是我们在设计策略与管理上讲行的改革与探索,同时也是在互动式教学上一次有益的尝试。
张兵,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理事,天津包协设计委员会会员,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做学生的时候,希望遇到好老师;做了老师后,希望遇到好学生,这些我都遇到了。好老师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探究知识的方法好学生时刻提醒着我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教”与“学”中共同构成探究、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本套《系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恩师的再次教诲,得到了学长的帮助,也从学生那里得到了不曾了解的知识。回想起来,感受颇多,留在下一套书中再慢慢梳理吧!感谢杨咏、郑雅婷、张沙沙以及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也感谢责任编辑庞恩昌老师如师如兄般的呵护和帮助。
杨咏,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在参与这套设计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有辛酸和坎坷、也有激动和快乐,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悟,对设计
张兵,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理事,天津包协设计委员会会员,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做学生的时候,希望遇到好老师;做了老师后,希望遇到好学生,这些我都遇到了。好老师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探究知识的方法好学生时刻提醒着我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教”与“学”中共同构成探究、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本套《系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恩师的再次教诲,得到了学长的帮助,也从学生那里得到了不曾了解的知识。回想起来,感受颇多,留在下一套书中再慢慢梳理吧!感谢杨咏、郑雅婷、张沙沙以及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也感谢责任编辑庞恩昌老师如师如兄般的呵护和帮助。
杨咏,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在参与这套设计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有辛酸和坎坷、也有激动和快乐,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悟,对设计本身的感悟。这种感悟体现在对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中,也体现在对每一位设计师的了解中。在这些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我开始明白了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我,它更是一种关怀,只有细心观察,悟他人所感,才能真正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才能真正达到设计的目的!
郑雅婷,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好的设计,绝不会凭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前人的成功就像巨人的肩膀,让我们开拓眼界。这套图书所收集的优秀设计作品,对于喜爱设计的你来说,会像扔到可乐里的曼妥思,给你设计创作的冲动,让你进发出无穷的设计灵感。能够参与编辑这样一套优秀的书籍,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样编辑的过程也让我获益匪浅。书中精彩的作品令人着迷,如果你在读这本书,它一定会对你的设计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张沙沙,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以前我从未倣过有关出书的事情,参与这样的项目对我来说是学习也是历练,不仅让我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提高,而目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在整个编撰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书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它的生命是随着出书者的心而流动的,所以,在参与编写的过程中,将自己与书进行了心与C/的交流我更坚信,用心而为的东西是值得称赞的,会给人以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