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是修订后的第三版,全书共分五编,分别从文学特性、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文学发展和文学赏评几个方面,阐述文学的基本原理。每编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读、研讨和观赏,突出了训练学生运用文学原理分析文学现象、解读作品的能力。本书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教材使用。本书由李永燊主编。
前言引论第一编 文学特性[导读]第一章 文学的形象性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特征 第三节 文学形象的多样性第二章 文学的情感性 前言引论第一编 文学特性[导读]第一章 文学的形象性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特征 第三节 文学形象的多样性第二章 文学的情感性 第一节 文学情感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情感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的情理关系第三章 文学的审美性 第一节 文学审美性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审美性与形象性、情感性的关系 第三节 文学综合审美功能及美育第四章 文学是语言艺术 第一节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之比较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特征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构成和锤炼[研讨] 一、巴尔扎克:《高老头》 二、舒婷:《呵,母亲》 三、朱自清:《背影》 四、杨朔:《荔枝蜜》[观赏]第二编 文学作品[导读]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作品内容的要素 第三节 文学作品形式的要素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一节 体裁的形成、发展与分类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散文 第四节 小说 第五节 戏剧文学 第六节 影视文学[研讨] 一、莫泊桑:《项链》 二、闻一多:《死水》、《也许》 三、文学世界中的“青春流浪”主题初探 四、校园文学作品 五、网络文学作品[观赏]第三编 文学创作[导读]第七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准备和过程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第三节 文学典型和典型化第八章 文学的创作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第二节 灵感思维与模糊思维 第三节 创作思维的多功能第九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两大潮流 第二节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创作方法第十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特征 第三节 文学流派及其多样化[研讨] 一、屠格涅夫:《木木》 二、沈正钧:《孔乙己》(越剧) 三、贾平凹:《一个有月亮的渡口》 四、陈祖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节选)[观赏]第四编 文学发展[导读]第十一章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第一节 文学与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文学与上层建筑第十二章 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文学交流 第三节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 [研讨] 一、郑小琼:《铁·塑料厂》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三、《中国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节选)[观赏]第五编 文学赏评[导读]第十三章 文学欣赏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第十四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原则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的修养[研讨] 一、孟浩然:《春晓》 二、曹禺:《雷雨》 三、老舍:《骆驼祥子》 四、路遥:《人生》 五、郭志刚:《我看文学研究和文学欣赏》[观赏]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