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本原理》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校文科教材”,是同类美学教材中广受读者欢迎的一部,适用于中文、、哲学、艺术类各学科以及政治、教育等学科各专业;还被多所高校指定为报考研究生的参考书。此外,它还被定为中小学教师进修用书。《美学基本原理》第四版本着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精神,在保持原有基本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方法与新成果,进一步增补删改,并对一些学科前沿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回答,体现了新世纪美学教材的特色。
这本书有一些明显的优点:首先,全书分为“论美”、“论美感”、“论美的创造”三编,先探讨美的本质,然后从欣赏者和创造者两个角度进行考察。这一结构具有骨架干净、脉络分明的特色。其次,某些问题敢于提出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设立专章讨论“现实美的创造”,尤见新意。第三,涉及艺术问题,选材较严,抓住了艺术领域中有较高美学价值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避免了和另一门课程“艺术概论”(或“文学概论”)的重复。此外,本书材料丰满,文字的表达也比较流畅,某些章节写得颇有诗情画意。
序 第1章 绪论 1.1 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 1.2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3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美学研究的方法第一编 第2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2.1 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2.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3 美的价值本质 第3章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3.1 美的内容与形式 3.2 形式美的构成 3.3 形式美的产生与发展 第4章 现实美 4.1 现实美的地位与意义 4.2 社会美 4.3 自然美 第5章 艺术美 5.1 艺术美的本质及其特殊价值 5.2 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 5.3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6章 崇高、滑稽.优美与丑 6.1 崇高 6.2 悲 6.3 滑稽(喜) 6.4 优美 6.5 丑第二编 第7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7.1 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7.2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 7.3 美感的特性 第8章 美的欣赏与判断 8.1 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8.2 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8.3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8.4 审美判断的标准 第9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9.1 感觉与知觉 9.2 想象 9.3 情感 9.4 理解第三编 第10章 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10.1 美的创造的实质 10.2 原始社会中美的创造 10.3 文明社会中美的创造 第11章 现实美的创造 11.1 现实美创造的广阔领域 11.2 现实美的创造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1.3 现实美的创造与可持续发展 第12章 艺术美的创造 12.1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12.2 艺术典型与意境的创造 12.3 艺术美的创造与艺术家 第13章 美育 13.1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 13.2 美育与素质教育 13.3 美育的实施初版本后记修订本后记三版本后记第四版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序 第1章 绪论 1.1 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 1.2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3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美学研究的方法第一编 第2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2.1 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2.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3 美的价值本质 第3章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3.1 美的内容与形式 3.2 形式美的构成 3.3 形式美的产生与发展 第4章 现实美 4.1 现实美的地位与意义 4.2 社会美 4.3 自然美 第5章 艺术美 5.1 艺术美的本质及其特殊价值 5.2 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 5.3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6章 崇高、滑稽.优美与丑 6.1 崇高 6.2 悲 6.3 滑稽(喜) 6.4 优美 6.5 丑第二编 第7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7.1 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7.2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 7.3 美感的特性 第8章 美的欣赏与判断 8.1 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8.2 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8.3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8.4 审美判断的标准 第9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9.1 感觉与知觉 9.2 想象 9.3 情感 9.4 理解第三编 第10章 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10.1 美的创造的实质 10.2 原始社会中美的创造 10.3 文明社会中美的创造 第11章 现实美的创造 11.1 现实美创造的广阔领域 11.2 现实美的创造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1.3 现实美的创造与可持续发展 第12章 艺术美的创造 12.1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12.2 艺术典型与意境的创造 12.3 艺术美的创造与艺术家 第13章 美育 13.1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 13.2 美育与素质教育 13.3 美育的实施初版本后记修订本后记三版本后记第四版后记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