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定  价:40 元

        

  • 作者:邹传伟 著
  • 出版时间:2013/5/1
  • ISBN:9787504968579
  • 出 版 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832.1 
  • 页码:24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9
8
6
7
8
5
5
0
7
4
9

    在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宏观审慎监管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与微观审慎监管针对金融机构个体风险不同,宏观审慎监管针对系统性风险。但目前对系统性风险的内涵、起源、表现形式和计量方法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宏观审慎监管针对金融系统的风险”的含义就不清楚,一定意义上甚至是同义反复。随着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的丰富,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急需加强。谢平等编著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将致力于这一目标。
    目前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解主要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差异进行,但这个角度容易割裂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联系。突出例子是,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主要包括针对顺周期性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和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BaselⅢ),都属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而资本充足率监管自。
    Basel I起就是微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工具。
     改进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上向下的方法(A Top DownApproach),先定义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再定义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概念——系统性风险,但如果系统性风险不能被准确计量,则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可能失之宽泛。第二种是从下向上的方法(A Bottom upApproach),是从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联系出发,研究如何改进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及使用方法,以达到促进金融系统稳定的目的。这种方法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坚实的基础研究上,有很好的拓展性。在系统性风险计量发展完善前,这种方法很可能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流。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采取第二种研究方法,综合使用理论建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实证等方法对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深化对相关基础理论的认识。本书由九章组成。
    第一章是导言,目的是说明本书研究出发点、与现有文献的关系、计划研究的问题、使用的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等。
    第二章综述金融危机后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目的是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也划定本书的讨论范围 (Scopingthe:Issues)。
     第三章是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缺口分析 (GapAnalysis),是全书枢纽。“缺口分析”在本书中的含义是:在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时,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中哪些思想可以采用,除此外还需要进行什么研究工作?我们提出按以下路线图(Roadmap)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首先,选择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关注银行的三种主要外部性——信用风险的外部性、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性以及信贷供给(主要对货币、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严格界定外部性的两个属性— —内在规模(Intrinsic MagilitLide)和外在影响(ExternalImpact,)。其次,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研究中央计划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证明对银行施加关于外部性内在规模的限额约束(Quota),能使银行行为满足中央计划者效用最大化要求,指出主要微观审慎监管措施均与某种限额约束等价。最后,研究外在影响参数在不同机构以及不同时点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对监管限额的影响,由此给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数学表述,证明宏观审慎监管相对微观审慎监管的福利改进。这一章提出了五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这五个问题的研究依次构成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内容。
    第四章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分析银行的三种主要外部性:信用风险的外部性、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性以及信贷供给量的外部性,讨论了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内在规模和外在影响的度量方法,特别指出了不同机构以及不同时点上外在影响存在的差异。
    第五章研究针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证明了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对银行破产概率施加限额约束来管理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性,而该限额约束等价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考虑到不同银行以及不同时点上信用风险的外在影响有差异,应对不同银行以及在不同时点上采取不一样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这就支持了BaselⅢ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以及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经济学合理性。进一步分析表明,Basel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有两个效果:一是在降低银行破产概率方面,相当于把资本充足率提高l%;二是降低BaselⅡ对信贷供给约50%的顺周期影响。
    但:BaselⅢ逆周期资本缓冲主要应对企业信用状况引发的信贷顺周期性,应对资产价格引发的信贷扩张的效果可能有限,应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功能并与逆周期资本监管相协调。
    第六章研究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证明了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线性的流动性约束来管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部性,并且在:BaselⅢ流动性风险监管工具(包括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中,如果各监管参数均等于相应资产负债表项目对流动性危机概率的边际贡献,那么就与线性的流动性约束等价。因此,BaselⅢ流动性风险监管工具在经济学上有合理性,但监管参数设置应满足一定条件。我们认为,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是可行性的,应该在LCR和NSFR中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因素:在跨机构维度上,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应根据其对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贡献,相应提高LCR和NSFR的最低要求;在时间维度上应引人逆周期的流动性风险监管,LCR和NSFR的最低要求应在经济上行期提高,在经济下行期降低。
    第七章研究针对银行信贷供给量的宏观审慎监管,证明了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约束来管理银行信贷供给量对货币、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从理论上支持了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的经济学合理性。但对1995年至2010年我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表明,存款准备金约束对信贷增速没有显著影响。如果这一情况在未来也成立,那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对信贷的调控作用将是有限的。
    第八章研究金融安全网和资本质量的宏观审慎监管功能。我们提出,金融安全网措施可以分成两类: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措施(Liquiditysupport sc}lemes),主要由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衍生而来;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损失分担计划 (Loss SharingSchemes),能提高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损失分担计划,发现有的措施主要是在持续经营条件下 (Going Con—cern)降低违约概率,有的主要是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Gone Con.cern)降低违约后损失,但总的来说,相关救助成本与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改善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对资本质量的分析表明,资本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指降低金融机构违约概率;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指降低违约后损失。因此,金融安全网与资本质量在宏观审慎监管功能上有等价关系,资本质量相当于用私人部门资源起到金融安全网对银行的稳定作用。鉴于金融安全网不是“免费午餐”,不能无限制使用,要通过合理设计资本吸收损失的机制,让金融机构将私人部门作为外部股权融资的首要来源,先让或多让私人部门股东和除一般存款人外的债权人承担损失,降低对公共部门救助的依赖。
     第九章总结全书,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书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一个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的新范式,说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不在于监管工具,而在对监管标准的把握上;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既有对立,更有统一。这个新范式不仅能解释目前已提出的主要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也能用来开发新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