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处于无休止运动状态,入海污染物可以长距离输送和大范围混合,因而海洋污染具有无法溯源的特点,难以治理。
《通量监测 区域治理:近海污染监测的新模式》作者提出了通量观测、区域治理的新理念,在选定的近海区域两端布设浮标阵列,监测流出流入的物质通量,从而确定区域内排污的种类和排放量。有关部门可以据此查找排污主体,予以治理,达到净化海洋的目的。
《通量监测 区域治理:近海污染监测的新模式》论述了通量监测的必要性、监测内容、可用的监测手段、通量监测理论、监测结果分析方法等,为实施通量监测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论证、技术准备和工程前景规划。
《通量监测 区域治理:近海污染监测的新模式》涉及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众多问题,通量监测为海洋环保提供了新思路,供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决策参考,供海洋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学者和研究生阅读。
赵进平,男,1954年生,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山东省泰山学者,曾任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他在7年的专家组工作期间(1999-2005),深入思考了我国海洋监测面对的问题,与专家组同仁一道,认真推动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在高技术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项目的立项与实施、项目发展期间的过程管理、集成系统的设计与推动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著有《发展海洋监测技术的思考与实践》、《海洋监测仪器设备成果标准化》等书。专家组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科技部863计划总体专家组和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一致好评。他现在虽然主要从事北极科学研究,但其对国家近海海洋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仍然促使他重新执笔撰写本书,为推动海洋污染治理中的科技进步建言。
关道明,男,1960年出生.1991年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主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任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专家。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工作,特别致力于两性金属在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监测技术、海洋环境质量与生态健康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归国博士基金)、国家海洋局等重大项目30余项。
第1章 我国海洋污染监测现状
1.1 海洋环境污染
1.2 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1.3 海洋污染导致的社会问题
1.4 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标准
1.5我国现有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手段
1.6 总量控制与排污量监测
1.7 通量监测对现有监测的促进作用
第2章 通量监测方案与规划
2.1 通量监测、区域治理的新理念
2.2 通量监测的基本原理
2.3 通量监测的主要功能
2.4 通量监测浮标系统
2.5 通量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第1章 我国海洋污染监测现状
1.1 海洋环境污染
1.2 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1.3 海洋污染导致的社会问题
1.4 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标准
1.5我国现有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手段
1.6 总量控制与排污量监测
1.7 通量监测对现有监测的促进作用
第2章 通量监测方案与规划
2.1 通量监测、区域治理的新理念
2.2 通量监测的基本原理
2.3 通量监测的主要功能
2.4 通量监测浮标系统
2.5 通量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2.6 通量监测的软条件
2.7 河口区的通量监测
2.8 冰期的通量监测
第3章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
3.1 近海污染源
3.2 工业污染物质
3.3 农业污染物质
3.4 生活污水
3.5 石油污染
3.6 其他污染物质
3.7 海洋污染防范的重点
3.8 指示性污染物质或参数
第4章 可用于浮标监测的仪器
4.1 浮标实验室的技术基础
4.2 船载现场分析技术
4.3 基本水质参数传感器
4.4 营养盐监测技术
4.5 重金属污染物监测技术
4.6 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
4.7 农业污染物监测技术
4.8 石油污染物监测技术
4.9 致病微生物/毒素监测技术
4.10 赤潮与浮游植物监测技术
4.11 满足海水水质标准的在线监测技术
4.12 国外海洋生态浮标技术
4.13 国外海洋生态监测技术
第5章 通量监测的科学依据
5.1 通量监测的基本理论
5.2 湍流扩散作用的计算
5.3 影响通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5.4 监测海域的选取
5.5 监测断面的选取
5.6 监测站位的选取
5.7 界面位置对物质通量的影响
5.8 近岸输送的主要流系
5.9 积分时间的确定
5.10 检出限,通量监测的关键
5.11 通量监测的自校正
第6章 通量监测的主要误差及控制
6.1 海水离岸输运引起的误差
6.2 物质浓度变化率的误差
6.3 海洋湍流扩散引起的误差
6.4 污染物质的沉积
6.5 沉积污染物的再悬浮
6.6 沉积物质的推移
6.7 污染物质的汇
第7章 通量监测与常规监测的衔接
7.1 通量监测与海洋环境质量
7.2 通量监测与总量控制
7.3 通量监测与海洋自净能力
7.4 通量监测与环境容量
7.5 通量监测与陆海相互作用
7.6 通量监测的局限性
第8章 海洋污染的区域治理
8.1 区域治理的前提条件
8.2 区域治理的内涵
8.3 区域治理的外延
8.4 采用通量监测、区域治理的必要性
8.5 促进海洋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鸣谢
作者简介
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海上船舶溢油事件的逐年增加都会造成海洋污染。当发生大规模海洋污染事故时,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大量死亡,由此会给渔业和养殖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每年因工厂废弃物排放、船舶溢油、海洋工程建设等造成渔业、旅游业损失而引发的社会纠纷逐年增加。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造成的纠纷不断,各地人民法院和海事法院受理的海洋环境污染索赔案件的数量大幅度上升。
海上船舶碰撞和石油开发平台溢油等污染事件的责任人相对比较容易查清,大多数的污染索赔要求可以通过司法诉讼得以解决。然而,有一些污染事件,由于发生突然,持续时间短和海水的流动性强的原因,如不快速采集证据,很难确定污染责任人,导致受害方一时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引起较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除由于污染食品摄入引发的人体健康问题外,海洋污染导致的海水质量恶化,也会威胁海边休闲度假人群的健康,例如在污染的海水浴场中游泳可能会得皮肤病或是其他慢性疾病,如果海水中粪大肠菌数量超标,人可能还会患上肠胃疾病,如果发生大规模因海洋污染造成的中毒、患病事故,则会使人们人心惶惶,心理健康也会受到损伤。
我国很多海滨城市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很多历史文化和自然遗迹,这些区域不仅记录人类社会人文历史的发展,呈现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同时成为沿海城市的重要旅游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使得许多重要的生境、物种及人文资源在我们这个时代逐渐退化甚至消失,自然及文化的传承因而遭到破坏。同时许多城市的海水浴场受到污染,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