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预言,世界文学中的道德力量;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现代文明噩梦中的自由希望。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村上春树、王小波、钱钟书集体致敬!
定 价:32 元
丛书名: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 作者:(英)奥威尔 著,舒新 译
- 出版时间:2013/11/1
- ISBN:9787564078010
- 出 版 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561.45
- 页码:32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全书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丽亚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全书文笔犀利冷峻,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英国《卫报》“人生必读的100本”、美国最大出版机构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已被译成65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道德力量,欧美国家最重要的大学研读书、中学必读书。 村上春树以其巅峰杰作《1Q84》向该书致敬,钱钟书、王小波鼎力推荐! 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乔治·奥威尔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进入伊顿公学。后到缅甸任警察。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动物庄园》。1949年,代表作《1984》问世。1950年,奥威尔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1984》在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选欧美多国大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5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被称为“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道德力量”。
致奥威尔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四部 附录
致奥威尔
亲爱的奥威尔先生:
十分感谢您通过出版商给我寄来一本新作。
我正忙于一项需查阅繁琐资料和进行大量阅读的工作,收到您的书后,由于有眼疾使得阅读占去了我过长的时间,因此我等了许久才有机会踏上《1984》的旅程。
我的看法和众多的评论家笔下所写一致,因此无需赘言。但是我仍想再说一次:这本书是多么精致,又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啊!
且不提这本书针对的问题,而说一下最终的革命。
在萨德侯爵身上,我们会发现最终革命的一个哲学观点带来的暗示。他认为自己是罗伯斯皮尔和巴贝夫的继承人和传承者。这种革命存在于政治和经济之外,并且以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完全颠覆为目标。
《1984》中当权的少数人的哲学是虐待狂的哲学。这种哲学超越了性别,甚至否定了性别,并一直贯穿到它的逻辑结论当中。
事实上这种虐待狂的政策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看起来很值得怀疑。
我自己的信念是当权的寡头政团会找到更容易、少浪费的方法来控制和满足自己对权利的渴望,而这些方法和我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描述的那些方法将会是一致的。
近来我有机会翻阅了一下动物磁性和催眠术的历史。150年来,这个世界一直拒绝严肃对待梅斯梅尔、布雷德和伊施戴尔等人的发现。这让我惊诧不已。
因为盛行的唯物主义,加之占据主导地位的体面思想,19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不愿意去调查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那些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实干家,如政客、士兵和警察的心理。
多亏了我们父辈的有意回避,最终革命的到来被延后了五六代人。另一个幸运的事件是佛罗伊德未能成功的催眠,及后来他对催眠术变得不屑。
这就将催眠术在精神病学上的应用推迟了至少40年的时间。
而如今精神分析被与催眠术结合在了一起;巴比妥类药物可以诱使人,哪怕在面对最艰难的话题时,也能够被催眠,进入易受影响的状态。因此催眠术也变得简单,作用更为广泛。
我相信在我们的下一代,世界各地的统治者就会发现把婴儿发育控制和催眠术作为统治工具比利用社团和监狱更好有效,而且通过倡议人们热爱自己的奴役状态和通过鞭打教训同样能够完全满足他们对权利的渴望。
换言之,我有这样的感觉,《1984》中所描述的噩梦会比我在《美丽新世界》中想象的更加接近真实,将会是全世界的噩梦。
为达到更高的效率,这一变化是顺应趋势的。
同时,也属自然的是,大规模的生物和原子战争将会爆发。至此,我们面临的就会是不一样的、难以想象的噩梦。
再次感谢您的书。
阿道司?赫胥黎
1949年 10月 21日
于加利福尼亚州莱特伍德
第一章
4月的一天,天气寒冷晴朗,13点的钟声还回荡在身畔。为了躲开寒风,温斯顿?史密斯缩着脖子,快步溜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不过还不够快,一阵旋起的风沙跟着他进了门。
门厅里有股煮卷心菜和旧地毯的味道。一端的墙上,钉着一幅大到离谱的彩色海报,与房间面积极不相称。海报上是一张大脸,一米多宽。那是一位约有45岁的男人的脸,胡须浓黑,面目粗犷英俊。温斯顿径直走向楼梯,没有选择搭电梯。即便在景气的时代,电梯都难得开,何况如今为了迎接仇恨周的节约运动,白天要拉闸限电。寓所在七楼,温斯顿爬得很慢,一路歇了好几回。他39岁了,右脚踝患有静脉曲张。每上一层,那张硕大无朋的脸都从正对着电梯间的墙上盯着他。有这么一类特别的画像,画中人的眼睛会死死跟着你,任你走到哪里,这海报就是这种类型。海报下的标语如是写道:老大哥在看着你。
寓所里,一个圆润的声音报出一串数字,好像是关于生铁产量。左墙上有一面长方形金属板,构成了墙体的一部分,看起来像是一面照不清人影的镜子,声音就是从那儿传来的。温斯顿转动旋钮,? 2声音小了些,不过依然清晰可辨。他们管这玩意叫电屏,可以调音,但没法关掉。他走到窗前,看到自己矮小又瘦弱的身形,穿着蓝色的制服,更显得干瘦。这是党服,必须得穿。他发色金黄,面色红润,劣质肥皂和钝刀片,再加上刚刚过去的冬天的严寒,让他面皮粗糙。
隔着紧闭的玻璃窗,他依然能够感受到外面的寒意。从楼上向街角尽头张望,旋风卷着灰尘和纸屑打转,太阳高照,天空湛蓝,但一切看起来还是毫无生气,除了那张贴满大街小巷各个角落的海报。那张生着黑胡须的脸,从街面的每个要处直勾勾地向下盯视。没错,他家门口正对面就有一幅。那双黑眼睛直直地盯着温斯顿,让他心里有些抵触,标语上写着“老大哥在看着你”。前街还有一幅,一角被撕开,当风抖着,上面唯一的一个词不断被盖住又露出来:“英社”——英国社会主义。远处,一架直升机低低地从屋顶上方盘旋而过,像只绿豆蝇,然后又掉个弯匆匆飞去了。这是专门在人家窗前捕风捉影的巡逻警察。巡逻警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思想警察。
温斯顿身后,电屏里的声音仍然在喋喋不休地讲生铁产量和超额完成第九个三年计划的事情。电屏可同时接受和传送,温斯顿的每一点动静,音量哪怕仅仅比最小声的耳语稍大一些,都会被这玩意听见,而且只要他停留在电屏设定的可视范围内,就会被监视和监听。显然,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监视。思想警察会多久一次、通过何种系统接入私人线路,是完全不可知的。甚至可以认为,他们在全天候地监视着所有人。不管怎样说,只要他们愿意,可以随时接入你的线路。
温斯顿背对着电屏。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脊梁也是会泄露秘密的,但他还是认为这样相对安全些。离胜利大楼一公里处,就是他的办公地点——真理部,一座气势恢宏的白色大厦,很显眼地耸立在灰暗的背景中。总之,这就是伦敦,第一升降跑道附近最大的城市,也是大洋国人口第三大的行政区。温斯顿这样想着,带着厌恶的情绪。他竭力思索,试图找回一些儿时的记忆,或许这能让他想起昔日伦敦的模样。那时候的伦敦,房屋是否也是残破的19世纪的建筑?房子是否也用一堆木头撑着?窗户是否也用纸板打着补丁?屋顶是否也因年久失修而架起了瓦楞铁?残破的花园墙是否也已经东倒西歪?眼下那些被轰炸得尘土飞扬的地方,那些荒芜遍地的残垣断壁,原来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还有那些被炸平了的大片空地,如今已经被盖上了像鸡窝一样的木房子,挪去这些烂木头的话,是否还能还原它先前的模样?不管他怎样努力地搜索都是徒劳的,童年的记忆仍然是一片空白。他不记得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更看不到一点记忆的影子,也弄不明白其中原因。
真理部大厦,用大洋国的新语(新语乃大洋国的官方语言,其结构和词源学解释可参见附录)讲,叫作“真部大厦”,它与视线范围内的其他建筑风格迥异。这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式的白色混凝土楼宇,从外面看起来发着亮光,高达300多米,一层绕着一层耸入云霄。从温斯顿站立的地方,就可以遥望到白色的墙面上镌刻着的党的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