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科的发展,物质条件保障固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软件设施。软件设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二是能洞悉学科前沿的优秀的师资队伍,三是作为知识载体和传播媒介的优秀教材。一本好的教材,能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就,能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术方向步入所向往的科学殿堂。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外,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总结自己钻研专业的心得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以不断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提高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第一编 中小企业概述
第一章 中小企业的界定
第二章 中小企业构成
第三章 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与生存市场
第四章 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编 中小企业制度
第五章 中小企业产权制度
第六章 中小企业组织制度
第七章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
第八章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第九章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
第十章 中小企业管理者
第三编 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管理
第十一章 中小企业战略概述
第十二章 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评价
第十三章 中小企业竞争战略
第十四章 中小企业成长战略
第十五章 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培养
第四编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
第十六章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概述
第十七章 中小企业产品管理
第十八章 中小企业定价管理
第十九章 中小企业分销管理
第二十章 中小企业促销管理
第二十一章 中小企业营销发展趋势
参考书目
三、中小企业成长的理论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不少经济学家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发展中小企业的经济技术合理性进行的。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是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1.交易费用学说。在回答中小企业为什么存在时,交易费用经济学引进了交易费用学说。罗纳德·科斯工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既然自由价格制度已经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制度,为什么还有企业的存在呢?主要理由在于使用价格机制需要支付成本。产生这种成本的最明显的原因在于“发现相对价格是什么,在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协商和签订合同的费用都要考虑进去”。既然如此,就要形成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来分配资源,这样可以节省部分费用。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是价格的替代物。这样就有两种制度来协调和配置资源:在企业外部,价格运动指挥生产,它通过市场上一系列的交易来协调;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被取消,而且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由厂商内部的协调来代替,由它来指导生产,显然,这是协调生产的不同方式。随着企业的不断兼并,“大企业病”便显现出来结果,交易费用逐步提高。当企业内部协调费用高于外部价格调节费用时,大企业就会自动地划小核算单位,形成大型企业“小型化”。
2.专业化协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和上一个问题相联系的是,由于生产技术和动力的发展,专业化协作已经冲出企业的界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许多中小企业专门生产零组件,为大企业配套,成为大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妨碍其独立性,又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中小企业“巨人化”。日本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日本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在日本,大企业用对外发包的方式,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自己的周围,为自己配套生产零部件。这种组织形式,有的是松散型的,有的是紧密型的。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和收购产品,有的还提供原材料,这种生产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
3.维持着企业家的连续供给。在人的素质普遍提高的条件下,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企业家。因为,人们可以在进入别人的企业取得工资和自己办企业获得利润之间进行选择,只要自己办企业的利润预期大于进入别人的企业领的工资,并足以弥补所承担的风险,新企业就会不断诞生,有诞生就有死亡。这样,由于维持了企业家的不断供给,原有的不断退出,因而保持了经济竞争的活力。企业是人建立起来的,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人不去当工人,而愿意自己办企业。因此,建立新的企业不是简单的现有企业的复制,而是代表着一种变化。企业是一种赞成变化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人口素质越高,中小企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按经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技术的进步最后都表现为规模增加,通过规模的增加来提高竞争力。这种观点推进了大规模公司的发展,到19世纪的时候,这个过程达到了高峰。大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中小企业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生产一般都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在美国即使是那些雇员稍少于500人的公司,其生产规模都是次优的,也就是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按照这个逻辑往前推,只要减少次优规模企业所占的比重,就能提高社会效率。这种理论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意义是,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所以,长期以来,不少国家的政策就是致力于把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可是从动态的角度看,中小企业把变迁引入到了经济之中,保持了经济的活力。从美国的情况看,每年都要成立大约10%~16%的中小企业,同时也有9%~14%的企业在竞争中退出,中小企业的这种进出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使市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理论上把社会经济活动分为经济循环和经济发展两种类型,也就是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在静态的经济循环中,任何经济活动都以同样的方式周而复始地反复进行。在这种状态下不需要企业家。经济发展则不同,它需要对生产方法进行不断的变动和革新,这个任务只有企业家才能完成。在熊彼特的眼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不断进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认为创新造成了经济周期,企业家的创新使其产品的销量增加,并由于这一增加直接、间接地引起别的工商业者的生产量与营业量增加,这就造就了经济繁荣。在繁荣期中投机与预期发挥着作用,以致超出原来的创新所应达到的水平,造成了虚假的繁荣,于是出现衰退,进入萧条。由于再次出现创新,经济再次恢复,再次进入繁荣。所以,在熊彼特的模型中,经济周期是以创新为基础的。由于创新不连续,企业家不能连续出现,才造成了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更替。
中小企业由于使每一个人成了潜在的企业家,所以,新的企业是彼此独立出现的,而且一般都是连续的,在时间上比较均匀,从而就不会存在那种显著的和有规律复发的繁荣与萧条,“循环中受它们影响的各种变化相对的小,因此,干扰仅仅具有局部的重要性,而且从整个经济来说易于被克服,于是将不会存在循环流转的重大干扰,从而根本上就不存在对增长的干扰”。
4.创新和网络化大大催化了中小企业的滋生。从技术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受到下面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信息技术;二是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结构和方式,大大便利了信息交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过去必须捆在一起的部门,由于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分开。从1980年开始,杰更斯(Phillip、Judkins)等人曾做过一个“申农试验” (The Rank Xerox Experiment)。这个试验把公司的职员分为核心职员和网络职员,对部分网络职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成立公司,或者是独立的,或者是和母公司签订供货合同,或者是把50%的产品卖给母公司。他们之间通过电脑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联系。试验是成功的,网络职员完全可以分出来,另立门户,变成一个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社区或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乡镇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发展速度很快,它们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忽视,就是它依托于社区,在社区中获得支持。较强的社区纽带造就了较强的商业纽带。美国的一位学者福古雅马写过一本书,名为《信任》。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很难发展大的企业。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保证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支持与合作,使它们能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