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提到“中南海”这三个字,亿万中国人都会将其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等领袖^物联系在—起。在他们心目中,中南海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乃至于领袖的代名词。
现代人关注“中南海”,是因为那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并演出过—幕幕牵系国家全局的政治剧目。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中南海名符其实作为共和国的心脏,在这里指挥着中华大地上的建设和斗争。
本书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中南海面纱,记载了开国第—代领导人的办公地点。毛泽东在此工作生活了27年之久。共和国领袖们商讨国是的神圣之地。神秘红墙里见证了粉碎“四人帮”惊心动魄的过程。
中南海对于世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乃至领袖的代名词,在此不仅上演过一幕幕情系国家命运的政治剧目,同时还在继续引领新中国走向辉煌。 本书由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了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军衔。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在沈阳军区当过战士和政工干部。在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曾获“
序言 地理上的中南海风光如画
报告之一 为你在纸上导游中南海
01/中南海的迎宾口——新华门
02/园内胜景——蓬莱仙境瀛台
03/幽静别园——“园中之园”静谷
04/耀武之地——紫光阁
05/公务之所——摄政王府旧址
06/昔日胜景——芭蕉园,水云榭
报告之二 揭开历史尘封的中南海面纱
01/北京作为皇都初建,中南海便属宫廷
02/明清的中海、南海因皇帝受难扬名天下
03/民国年间风云激荡中南海
04/李宗仁进入中南海如同傀儡,禁苑最后交傅作义
05/居仁堂内的会议最后确定了北平和平解决
报告之三 中共中央由香山转入中南海 序言 地理上的中南海风光如画
报告之一 为你在纸上导游中南海
01/中南海的迎宾口——新华门
02/园内胜景——蓬莱仙境瀛台
03/幽静别园——“园中之园”静谷
04/耀武之地——紫光阁
05/公务之所——摄政王府旧址
06/昔日胜景——芭蕉园,水云榭
报告之二 揭开历史尘封的中南海面纱
01/北京作为皇都初建,中南海便属宫廷
02/明清的中海、南海因皇帝受难扬名天下
03/民国年间风云激荡中南海
04/李宗仁进入中南海如同傀儡,禁苑最后交傅作义
05/居仁堂内的会议最后确定了北平和平解决
报告之三 中共中央由香山转入中南海
01/日本投降时毛泽东曾下令攻取北平,随后又准备迁承德、淮阴
02/从延安转入西柏坡,在那里确定新首都
03/北平解放当天,周恩来便派人接收中南海并进行清理
04/毛泽东不愿进入中南海,过了3个月两头奔波的日子
05/半年运筹香山,史册重重一笔
06/汇聚党外朋友共商建国大计
07/确保怀仁堂能发出历史的强音
08/“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告响彻怀仁堂大厅
报告之四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和“游泳池”
01/毛泽东入住丰泽园,中央一些机关也随之迁来环绕周围
02/进入卧室中经常在床上办公,睡眠始终成为第一大难题
03/自称“我就是土包子”,一向把讲究吃喝当成低级趣味
04/毛泽东有多少工资、稿费,对此如何开销?
05/毛泽东最后10年的居所——“游泳池”
报告之五 毛泽东与江青复杂关系要从生活、政治方面看
01/江青的心灵如何扭曲到那种地步,可谓十里洋场的黑暗烙印所造成
02/进入中南海后,毛泽东与江青事实上多年处于分居状态
03/毛泽东召集政治局会议痛骂江青
04/一代伟人留给后人的遗产和反思
报告之六 进入红墙后与党外诗友唱和联系
01/进入中南海后以诗会友,论词论赋吐心曲
02/兴会无前共唱和饮茶老友柳亚子
03/与周世钊“同气相求”几十载
04/中南海故居中诗词堆积如山
报告之七 菊香书屋中党内交往属公务,唯有诗交是私情
01/与陈毅保持党内例外的私交
02/毛泽东认为陈毅的诗像自己,后来穿着睡衣前去参加追悼会
03/中南海与什刹前海,由诗交架起心交桥
04/“反修”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主题,批孔时又波及郭沫若
05/儒将有诗才,盛赞如吕端
06/秘书兼诗友独重胡乔木
报告之八 周恩来居住西花厅25年
01/开满海棠的西花厅被周恩来看中,一住便是25年
02/日理万机,堪称“国内睡眠最少的人”
03/人称周恩来有“六个办公室”
04/鞠躬尽瘁勤奋严谨作风永留西花厅
05/岁寒方知松柏后凋
06/康生临死前的投机
07/独撑危局、忍辱负重
08/患癌症的总理被迫最后离开西花厅
09/总理虽已逝,光辉永存西花厅
报告之九 进入中南海后的其他领导人风貌
01/中南海内慈祥长者朱德自庐山会议后常住玉泉山
02/长住福禄居的刘少奇,以朴素和教子严格著称
03/邓小平居住中南海17年!
04/光荣授衔不朽签名永留怀仁堂
05/所谓“二月逆流”实际上是一次勇敢抗争
报告之十 惊心动魄的粉碎“四人帮”内情
01/毛泽东逝世前后老一代将帅们提出要解决“四人帮”
02/掌握中南海警卫的汪东兴也向叶剑英表态,支持对江青一伙动手
03/在“四人帮”准备夺权之际,确定在怀仁堂和2 01/楼解决他们
04/江青在政治覆没那一天还浑然不觉,仍得意洋洋地到景山采摘
05/为防上海的余党叛乱,抓捕“四人帮”的消息封锁了几天
报告之十一 粉碎“四人帮”后红墙内又经过两年徘徊
01/亿万人民对“文化大革命”产生了疑问和反思
02/邓小平未复职前便反对“两个凡是”,不过十一大并未解决问题
03/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两个凡是”的要害以决定性一击
0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终于进入健康发展的正轨
报告之十二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南海走向现代化
报告之一 为你在纸上导游中南海
02/园内胜景——蓬莱仙境瀛台
走进新华门不远,便可看见瀛台。
那是南海中的一座美丽的小岛,始建于明代,清时多次修葺,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的游宴之所。走进这里,可身临于湖光山色之中,周围的古建筑极具特色,宛如身处蓬莱仙境。
由于瀛台距丰泽园不远,毛泽东住进丰泽园后,工作之余经常到此散步。有时接待一些民主人士,便一路说话,直走至瀛台,还经常在此闲坐谈话。
瀛台,明时称为南台,清代以后才改称为瀛台。由于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送入瀛台,送饭时才开桥放行太监,该地从此更扬名天下。
明朝时的南台,只占有现在瀛台最南端的一小块地方。明代李文达曾记载:“南台林木阴森。过桥而南有殿日昭和,门外有亭临岸,沙鸥水禽,如在镜中。”当时南台岛上林木深藏,建筑简单,只有一座昭和殿,殿前建有一个小亭,名澄渊。这个亭子的南边有村舍水田,池水宽阔,清澈。常有凫雁水鸟翔集水面,那时的南台,很有一些水乡野趣的味道。皇帝和嫔妃们到处游玩,如同吃腻了宫廷大宴想品尝一下民间小吃。
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当政期间,便在这座岛上新建宫室,作为帝后避暑之处,顺治皇帝还御笔题额,改原来南台之名为“瀛台”。
进入康熙年间以后,随着清廷收入日益丰足,对瀛台一带又不断扩建修葺,所有宫室都改为黄瓦铺顶。改造之后的复殿重房,交疏对溜;青台紫阁,浮道相通。并在水边堆叠奇石,种植花树。层岩小壑,委曲曼回,蓼渚芦湾,参差掩映。这一片美景,独为帝王享受,每年皇帝祭社稷坛礼毕后,都要到瀛台更衣,然后再往畅春园请皇太后安。此时乾隆曾写下了“祭罢回銮路转西,超台仲月晓寒凄”的诗句,便说明了当时祭祀的程序,以及瀛台在宫廷中的地位。
进入瀛台这个小岛,要走过汉白玉拱桥,踏上40级台阶,迎面是翔鸾阁,此为瀛台的正门。翔鸾阁背南面北,高两层,有7间之宽,左右两边展延出双层回抱楼,各有19间,拾级而上,可登高眺望一片美景。阁后西楼名瑞曜,东楼名祥辉。在翔鸾阁后面,建有涵元门,门内东向是庆云殿,西向的是景星殿。这两个不大的宫殿作为配殿。
这个不大的小岛,建筑精致,上岛后穿过涵元门,正中便是涵元殿。殿坐北面南,是瀛台的正殿。殿原名为香康殿,乾隆六年改题殿名,殿中悬的匾额上书“天心月胁”四个大字。东室额为“含经味道”,西室联日:“于此间得少佳趣,亦足以畅叙幽情。”据说这些均为乾隆亲笔御书。这位皇帝不仅到处留诗,也留下“御笔”无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解放后回忆说,据他所知,此前的清帝题字时,其实往往是由御书房的书法高手们先行代写好字样,皇帝高兴时便照样临摹一下,如懒得挥笔索性就拿这些御书房作品充数,因此这里是不是乾隆亲笔已难考证。
在瀛台岛上,涵元殿是清皇游览、休息和筵宴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这两位皇帝在位时,便经常在这里赏宴王公宗室、大臣权贵,君臣一起饮酒作乐,联句赋诗,时称“仗马排芳岸,游龙达玉律”,其场面隆重,热闹异常。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八月,乾隆皇帝大宴皇亲权贵150多人于此,当时心花怒放,在高兴之余命画院绘图于涵元殿壁间,以纪其胜。
到了晚清,随着整个清室衰落,瀛台上的涵元殿便冷落下来。戊成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囚于瀛台,便住在涵元殿。整个瀛台便失去了昔日的气色,变得冷落寂寞。当时给被囚皇帝送的饭,往往也都是凉的。
涵元殿的东侧建有一楼,名为藻韵楼,西侧一楼名为绮思楼。这两楼均为两层6间。涵元殿正南相对的是香康殿。香康殿原名蓬莱阁,因瀛台正殿改了名,就把香康殿的殿匾悬在相对的蓬莱阁北门上方,但阁南依旧悬挂着蓬莱阁的匾额,因此这栋房子亦称殿亦称阁,有点不伦不类。在香康殿东侧,有一宫室北向,额日“溪光树色”,再北面的西向房子,名为“虚舟”。香康殿西侧也有一宫室北向,额日“水一方”,再北面东向的房子,则名为“兰室”。从室名的题字看,都显得很典雅,以景咏之,耐人寻味。在清朝,香康殿也曾是瀛台宴筵的场所之一。皇帝在紫禁城内举行大典过后,通常不便在皇宫赐宴,因此许多君臣同饮的宴会便设在这里。
从建筑结构看,从翔鸾阁到香康殿形成为一个平坦完整、参差错落、环拱有序的大院落。从香康殿两侧缘梯而降,方识香庚殿为上下两层的真面目。这里东西奇石古木·幽径深洞,太湖山石垒就奇峰峭壁,在玲珑剔透、雍容华贵的殿阁之外,又加上了天然山林的景致,只不过因地幅较小,显得有点像个微缩景观。
在明朝的南台IB址南侧是香韧殿,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都是两层结构,高达数丈。在两楼之间,还有一个高2.6米的木变石,这是清朝的黑龙江将军福僧阿进献的供品。乾隆在此畅游,面对木变石,曾吟诗一首:
“异质传何代?天然挺一峰。谁知三径石,本是六朝松。苔点犹疑叶,云生欲化龙。当年吟赏处,借尔抚遐踪。”
单纯就诗论诗,此一咏景诗还算上乘,如果确为乾隆所做,而非身边的帮闲们代笔-倒是一首好诗。那个在位61年的乾隆帝。好大喜功,事事追求天下第一,诗作也留下千万首而称中国之最。不过数量如此惊人的诗赋是否都为其御笔亲作,那是大可怀疑的。
瀛台最南端是迎熏亭,此亭面水背山,隔海与新华门相对。在亭子旁的水中,有桥与瀛台相连,亭中联上写有:“相于明月清风际,只在高山流水间。”站在亭前展目四望,波光映目。水色山光,可见瀛台岛上的殿堂楼阁凌檐翘顶,再覆以黄、绿、蓝多色琉璃瓦。掩映在碧树浓荫之中,令人有些感受到自己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中。
如从藻韵楼折向东,在太湖山石之上还有一个小院落,南有一屋,北有一室。南屋名补桐书屋,北屋名随安室。雍正二年(1724年)。已被内定为皇储的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读书。当时,院中有两株老桐树,因一株桐树因病枯死,所以在树边补种了一棵,取其意命名为补桐书屋。
在补桐书屋的东北处,是待月轩。据说当初乾隆闲来无事,常来此等待东升之月。再往北有一个六角形的亭子,立在山岩之上,深荫之中,命名为镜光亭。当时有诗云:
“临水虚亭号镜光,微风不动液池沧。岸傍人柳非音树,常乃幻之幻是常。”
在镜光亭的东面水中,还有一座小巧的亭子,叫韧鱼亭。亭子两边通过五曲石桥,与瀛台相连,其形状宛如镶在精制玉壶上的一根银攀,它使瀛台更像一座传说中的壶形神山。
如漫步从绮思楼折向西,与东面补桐书屋相对称的地方。也有一个小院落,建有一屋一室。南屋名长春书屋,北室名漱芳润。附近山石山的曲台回廊名八音克谐,都是风景绝佳之处,与湖光相映生辉。
小小的瀛台之地,亭台楼阁相连,尤以亭子居多。在长春书屋院西,临太液池边有一个亭子名怀抱爽。在这个院的后面有两块剑石,矗立朝天,坚秀挺拔。在石头上。还刻着乾隆的御笔“插笏”两个大字。这些剑石并非天然溶岩,而是人工造就点缀在此,当年搬运时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
在怀抱爽亭稍北,瀛台西岸立着一个整块巨石的汉白玉石碑,叫人字柳碑。立碑之处。原是一株百年巨柳。巨柳干粗叶茂。据说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秋天刮来一阵狂风,接着轰雷炸响,摧枯拉朽,百年巨柳在狂风中被吹得树干倾斜,一枝倒垂着地,后来便取本柳的一根枝条插入地下为其支撑,天长日久,枝条成活,与主干绞缚无分彼此。合为一树,两足分立,恰似一个人字,为此被称之为人字柳。这人为与自然合一的奇特景观,使乾隆皇帝深感奇异,专门来此观看,并令人在此立下石碑,并为之作序赋诗。“俯液池以写影,望超台而驰情”。这里后来也成瀛台一景。
由于瀛台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历代有一些文人便赋诗吟唱。能进入这一皇家禁苑的墨客,大都是皇室的御用文人,诗中虽颂扬了当地美景,却难免渗有封建士大夫情趣和对统治者的谀词,择其二首录之。便可见一斑。
明代诗人文征明咏《南台》诗称:“青林迤逦转回塘,南去高台对苑墙。暖日旌旗春欲动,薰风殿阁昼生凉。”由此诗可见当时该地便已是亭台壮观,令人生羡。
清代诗人邵远平一首《瀛白侍直》道:“郁葱玉树映朱楼,太液芳波净不流。石磴参差环豹尾,牙樯溶漾引龙舟。镜中台殿晴逾碧,槛外峰峦翠欲浮。扈跸真疑三岛近,天烦羽客诧瀛洲。”
瀛台位于南海之边,这里的湖山极具其特色。瀛台用的太湖石,本不是北方特产,而运自南方,且有近千年历史。据说这些湖石原为北宋汴梁名园“艮岳”中所用,是宋徽宗时代搞劳民伤财的“花石纲”,由苏州附近的太湖边运来。其浸润手水中,长年受湖浪冲击,纹理纵横,外形剔透,姿态丰富生动。
北宋被金朝灭亡后,金中都兴建时,又将开封名园中的这些太湖石北运。蒙古灭金焚烧中都,石头不能燃烧得以留存。元朝修北海造园时余下的部分,‘被明、清两代堆石专家运到瀛台。据说瀛台湖山是清初堆石名家吴南桓和他儿子的杰作。这些太湖石堆成的湖山,峰回路转,秀巧并呈。峰顶有瑶草喷香,谷底展奇花布锦。湖山的上边和后面长满参天古树,老槐、老柏,郁郁葱葱。如沿此湖滨小道漫步,轻轻拨开修长的柳丝,可一路饱览这绮丽的湖山景色。若是人们再登上停在湖边的小舢板,泛舟于南海之中,司以透过微茫烟波,重赏瀛台的迷人风姿。眼前那些湖石,铭刻着历代帝王的多少故事,由宋徽宗、金海陵王、忽必烈、明成祖、康熙、乾隆直至悲惨的光绪帝……
千古风流俱往矣!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留下了毛泽东的步伐。五六十年代,因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政策,来华的外宾还不多,接待任务尚不算重。改革开放后,到中国访问的外国领导人大大增多,需要增加接待场所。20世纪80年代中南海的丰泽园和瀛台对国内游客开放,因此难以用来接待高级外宾。后来中南海不再对外开放,瀛台一带又成为中国领导人招待来访国宾的场所之一,当地的湖光美景也成为增进同外国友谊交往的良好陪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