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中秋节》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中秋节》作者是黄涛。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中秋节》(作者黄涛)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黄涛,河北景县人,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二十载。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民间语言志》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专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第一章 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
古代的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仲秋祭典
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章 天上月圆,人问饼圆
月饼的由来
月饼的种类与地方特色
月饼的消费特点与市场趋向
第三章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与地方特色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
南方地区的节俗
跋
在新加坡过中秋节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参考资料 第一章 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
古代的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仲秋祭典
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章 天上月圆,人问饼圆
月饼的由来
月饼的种类与地方特色
月饼的消费特点与市场趋向
第三章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与地方特色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
南方地区的节俗
跋
在新加坡过中秋节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参考资料
这件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气得七窍生烟,马上下令罚吴刚到月官里去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又没收七仙女儿子的登云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间。回到人间,七仙女的儿子如同做了一场梦,只对母亲做的那个仙饼还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他做了官,就叫各州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都来仿做这种饼,摆在月亮下面,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饼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们将它叫做月饼,是一种思念亲人的饼。
吴刚与嫦娥有点“同病相怜”的意思:嫦娥当初是偷吃仙药才到月宫的,“偷吃”也是过错。在有些故事里,嫦娥就是因为偷吃仙药而被罚到寒冷的月宫里遭受寂寞之苦的。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月宫虽然是很美的仙境,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由于冷清,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处所。这种想法倒符合我们的民俗文化以人丁兴旺、和乐喜庆为美的观念。月宫的冷清,反衬出人间亲人团聚的可贵。在中秋赏月时,人们由此更能鲜明地感受到天伦之乐。
月宫里出现了吴刚之后,民众对嫦娥冷清生活的同情心得到了一定满足。虽然关于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编出很多一起过家庭生活的故事,但给人们的感觉是嫦娥有人做伴了。同时,人们在说起月亮的故事时,还主要是说嫦娥的故事,多数情况下并不提吴刚,好像把吴刚忘掉了。吴刚也没成为月神。这是由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属阴、母性的,是和属阳的太阳相对的。月神只能是女神,月亮只能以嫦娥来代表。
(三)少数民族的月亮神话 以上所说实际上是汉族的月亮崇拜和月亮神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上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在根本上享有共同的文化;同时在一些局部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异,有各民族的鲜明特色。
汉族的嫦娥奔月等神话也传播到许多少数民族,但在一些少数民族里,其月亮神话跟汉族神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汉族文化也把太阳和月亮看做一个天体中有联系的两部分,习惯上把太阳看做阳性,把月亮看做阴性,两者有相对而互补的关系。
先秦文献《礼记》中说:“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这段话说,太阳和月亮一个从东边出来,一个从西边出来,一阳一阴,一大一小,他们都在天上巡行,一个巡行完毕,另一个接上,这样使得天下和谐。太阳和月亮虽然曾被并称为“东王公”、“西王母”,好像一对夫妻的样子,但是古代神话里并没有二者作为夫妻关系的故事情节流传下来。一般来说,汉族的太阳神话与月亮神话是各自独立的。二者在故事里作为夫妻生活在一起需要弥补事实上的一个欠缺:在人们看来,太阳一出来,月亮就不见了,好像是仇人的样子。而在一些少数民族神话中,太阳、月亮就是一对夫妻,而且把星星看做他们的孩子。这样编出的故事很有情趣也很合情理,对日、月、星在天空出现的先后关系解释得很巧妙。我们看壮族一则日月神话所讲的日、月、星是一家人的故事。
相传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一家人。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星星是孩子。
太阳很残忍,每天清早起来,总要吃掉许多生命。它吃掉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孩子——星星。
被太阳吃掉的星星流出很多很多的鲜血。每天清早,我们看到天边红彤彤的,那就是被太阳吃掉的星星流出来的鲜血啊!这时,没有被太阳吃掉的星星,就都赶忙躲起来了。所以,当太阳起来了以后。
我们就看不到天上有一颗星星了。
尽管太阳每天都要吃掉许多许多的星星,但是星星总是吃不完的。
你看,每天晚上,还有那么多的星星在闪烁呢。这是因为月亮每个月有十多天生孩子(即星星)。我们看到月亮浑圆浑圆时,就是她怀孕的时期;我们看到月亮扁弯扁弯时,就是她生完了孩子。
月亮是个很慈善的妈妈,在明朗的晚上,她总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天空里漫游。所以,每当明媚的夜晚,我们就看见月亮周围有满天的星斗,他们在月亮身边欢欢乐乐地游玩,调皮地闪动着蓝色的眼睛。
星星在晚上虽然很快乐,跟着妈妈,绕在妈妈身旁游玩,可是他们一想到白天就要被太阳吃掉,就忍不住悲哀起来。有时想一阵,哭一阵,洒下许多许多伤心的泪水。每天早晨,我们看到树叶上和草地上有一颗颗亮晶晶的水珠,那就是星星掉下的眼泪啊! 在这则神话里,太阳、月亮和星星作为一家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在汉族神话里更亲密了。如果不是从科学角度看待这则神话,而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不能不感叹民众的艺术想象力是多么神奇啊。短短的一篇文字叙述了这样一个富于亲情又哀婉动人的故事,同时用艺术思维把眼见的天体现象解释得如此圆满。这里也很好地体现了神话的特点:用艺术思维方式而不是用科学道理解释世界。
光芒万丈的太阳一出来,本身不发光的月亮和离太阳太远、光芒显得微弱的星星自然就看不到了。这种自然现象在壮族神话里被解释成月亮、星星被太阳吓跑了。这种解释当然不符合科学,但是作为神话故事,是很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
青海省撒拉族神话《太阳和月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把日、月、星说成一家人,太阳是一个暴怒无常、残酷无情、傲慢无礼的父亲,最后能痛改前非;月亮和星星则是慈悲心肠,同情人间疾苦。
最后月亮和星星们远离了暴虐的太阳,太阳总在追赶他们,但总是追不上。这则神话里的太阳形象一方面体现出能量巨大的太阳在天神中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对暴虐无常的太阳在崇奉的同时又有一种恐惧、憎恨的态度。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性别,汉族习惯了将太阳看做阳性,将月亮看做阴性。但在一些少数民族神话里,却对二者的性别有相反的观念。
云南潞西县德昂族神话说,天空里住着三个兄妹,长子是天狗,次子是月亮,三女是太阳。太阳姑娘还每天做饭、忙家务呢,农忙时也和月亮哥哥一起去种庄稼。云南独龙族神话《独龙人创世》说,天空有两个太阳,一个男太阳,一个女太阳。一个猎人射落了男太阳,男太阳瞎了眼而变成月亮。黎族神话说太阳、月亮是亲生姐妹,太阳能干而不美,月亮美而懒。她俩都与大地相爱,最后大地选太阳做了妻子。布朗族神话说太阳是九姊妹,月亮是十兄弟。后来射落了八个太阳、九个月亮,剩下的一对日月做了夫妻。这里跟汉族的观念不同的是,太阳是妻子,月亮是丈夫。壮族神话也有太阳是女性、月亮是男性的故事。
贵州苗族在其创世史诗《苗族古歌》里讲,日、月、星都是四个工匠铸造出来的,一共造了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打造日月时飞溅的银花变成了满天星星。后来又射掉了多余的日月,留下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毛南族和傈僳族也有类似说法。布朗族和高山族神话中则说月亮是由被射伤的太阳变来的,所以它的光线比较暗淡。水族神话里也说月亮是由太阳变来的。哈萨克神话说日月是一对恋人,太阳为英俊的小伙子,月亮是个秀丽的姑娘,但是他们总是没有共处的时间,因为他们一个值白班,一个值夜班。P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