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为核心,围绕当代文学的海外翻译与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考察了海外对中国当代文学“认同”与“延异”的各种表现。内容涉及中国当代小说、诗歌、戏剧的翻译与研究,海外期刊、著作、学者的译介,部分当代作家海外传播与接受的个案研究等。书中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发展、问题与原因做出独立判断,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模式与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拓荒和补白的意义。
刘江凯,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2011),并作为联合培养博士,曾师从德国波恩大学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现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同时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所”特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1990年代文学研究等科研与教学工作。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书系·总序
序
导论
一、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关键词释义:海外接受·认同·延异·经典
三、“外”与“内”视域中的当代文学
四、研究价值与方法
五、章节等其他说明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状况与问题
第一节 政治美学的“混生”与“延宕”——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发展
一、“从本土到海外”的译介转变
二、“从政治到艺术”,“从单调滞后到多元同步”
第二节 通与隔——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问题
一、一份调查问卷与一次访谈
二、流通环节的海外接受——多重视野看问题
三、生产制约着海外接受——以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当代文学信息为例
第二章 出门远行: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
第一节 跨语境的叙述——中国当代小说翻译
一、中国当代小说合集翻译
二、部分当代作家翻译出版状况
三、世界文学的诱惑与文学翻译的困惑
第二节 巴别塔上补天——中国当代诗歌翻译
一、海外中国当代诗歌“集结”与身份的明晰化
二、游走的中国诗魂:部分诗人的作品翻译与研究
三、诗歌翻译的“丢失”与“找回”
第三节 西洋镜下看戏——英语世界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与研究
一、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翻译
二、海外中国当代戏剧研究
第三章 异域的镜像——海外期刊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第一节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跨学科化与边缘化——以《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例
一、办刊历程
二、栏目简介及其资料性
三、历年目录与当代文学研究情况
第二节 被忽略的“文学史”——从海外期刊看中国当代文学
一、尚未开掘的文学“飞地”——海外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文学的延伸:两岸三地的外文期刊
三、“他山”之域的凝视:重要海外期刊
第四章 他山之声: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著述与学人
第一节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著述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博士论文
二、意识形态审视下的世界社会主义文学
三、诗歌、散文及其他研究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学者
一、衔泥的燕子:杜博妮、雷金庆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众声喧哗:其他汉学家
第五章 拓展认同:中国当代作家海外传播及其个案研究
第六章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认同与“延异”的相互“荡漾”
结语: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作为未完成的文学史想象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与顾彬教授访谈
附录2: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与王德威教授访谈
后记
“世界文学”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困惑。尽管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它的确可以拥有相对固定或不言自明的含义。在这方面,语言和思维的微妙与魅力尽显其中。人们在对同一概念千差万别的异议中仍然可以形成某种“歧义通约”,在争议中延续话题的讨论,并且不会跑题太远。我们想重点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世界文学的这种通约性理解,其一是构成,即世界文学的构成需要有其他不同民族国家文学的参与,或者说某一民族国家的文学需要被转化成别的文学存在形式。其二是文学标准,即是否存在一种放之世界皆准、具有更强普遍性和艺术性的文学标准?前者往往是通过文学翻译来完成,而后者则会引申出对世界文学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观点。我们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言,似乎就意味着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了;相应地,其文学价值也因为得到更广泛的承认而有所提高。总之,作品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出版潜在地隐含了一种荣誉或价值肯定,因此“文学翻译”和“世界文学”之间似乎开始划上“约等于号”。当然,很少有作家会公开承认自己很在意作品是否被翻译,或者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因为翻译而变得更加有分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介绍自己时提一笔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意……等文字。虽然“世界文学”潜在的标准未必高于某一民族国家文学,但以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形来看,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文学翻译”往往会被穿上“世界文学”行头,并产生一种“文学增值”效应,多少暗含了点“高人一等”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