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修订版)》的姊妹版,是作者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寻的文字。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基督教称之为灵魂,佛教称之为佛性。但这个高贵的自我常常是沉睡着的,你要去把它唤醒。怎么唤醒?两个办法,一是通过优秀教师(包括父母)的传承,二是通过那些活在好书里的伟大的灵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出版《周国平论教育》一书,迄今已五年。现在该书再版,出版方嘱我把其后关于教育的文字也整理出来,另出一册,两册书的副题分别为“守护人性”和“传承高贵”。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这两个短句概括了我对教育之使命的认识。在前一册的序里,我已对“守护人性”做了阐释,这里着重阐释“传承高贵”的涵义。
关于教育的使命,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表述。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怎么表述,出发点都应该是对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目标的定位。在谈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对于人类和个人来说,怎样的生活状态是值得追求的。做这个判断当然不是根据某种抽象的理想,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而对某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的不懈追求是这部文明史中的事实。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些伟大人物,不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共同的目标是人性的进步,使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借用《圣经》中的比喻,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么,在自己身上守护上帝的形象,让人的精神性得到印证,便是人的职责。这就是高贵,而高贵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教育的使命——使命中的本质部分——即在其中。
天生万物,唯独人有能思考真理的头脑,能感受美和崇高的心灵,能追求至善和永恒的灵魂,因为这些精神性的品质,人才成其为万物之灵。为了生存和发展,人需要改变外部世界,从事物质生产,因此积累了实用性的知识。在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必要部分。然而,如果脱离人类精神性品质的传承,只是传授实用性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与万物之灵相反的方向,使之成为万物中平庸的一员,至多是生存技能高超的一个动物罢了,因而不配称作教育,只配称作谋生训练。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这就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总是在考核学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他们的作用,一是作为高贵的榜样,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二是在教学中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不论他教什么课,都能把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事实上,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教师,他讲课一定是单调刻板的,在知识的传授上也是效果甚差。在这方面,学生是最公正的裁判,他们本能地喜爱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老师,讨厌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你自己充满对精神事物的热情,才能在学生身上点燃同样的热情。
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那些伟大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精神追求的传统,通过阅读它们,你就进入了这个传统。所以,一所好的学校,第一要有一批好的教师,第二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时间,鼓励和引导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其实这两点是互相联系的,一批好教师往往能带出良好的阅读风气,而唯应试是务的学校就必然剥夺学生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后一种情况是灾难,这种灾难在今天已呈普遍之势。倘若有聪明的学生来问我怎么办,我只能说,没有人能够真正阻止你去读那些伟大的书籍,而你一旦从中领悟了高贵的魅力和价值,就会明白一切代价都是值得付出的。
周国平
2014年6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1、2)等,译有尼采著作《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偶像的黄昏》《尼采诗集》等。
《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
阅读小语
1.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2.人生不可缺的两个朋友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在一切朋友中,有两个朋友是最不可缺的。一个朋友就是你自己,是你身上的那个更高的自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基督教称之为灵魂,佛教称之为佛性,但它常常是沉睡着的,你要去把它唤醒。为了使这个更高的自我变得丰富而强大,你还必须有另一个朋友,就是那些好书,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的灵魂。
3.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4.读书的两种收获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5.阅读可以养生
阅读不但可以养心,而且可以养生,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忧虑往往致病,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阅读还可以救生,为人解惑消灾。人遇事之所以想不开,寻短见,是因为坐井观天,心胸狭窄。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阅读甚至可以优育,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6.阅读怎么改变命运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即改变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7.文化上的绿色食品
经典作品是最接近自然的文化制品。这首先是因为作者自己是大自然所诞生的健康的生灵,因此对事物有饱满而真实的感受,他只需把这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用食品作譬,他采用的是天然原料,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没有添加剂,制作出来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在食品卫生状况恶劣的今天,你也许无处寻觅令口腹放心的物质上的绿色食品了,但是,令心灵放心的精神上的绿色食品就在那里,你为何不去享用,却甘愿受营养贫乏、添加剂泛滥的文化快餐的毒害呢?
8.读经典就像回家
卡尔维诺谈经典的两句话,我觉得也说出了我读经典的感觉。一是初读就像是重温。人文经典所探究、叙述的主题,无非是人性和人生,我对之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并不陌生。二是重温就像是初读。大师毕竟是大师,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因此常温常新。结合这两种感觉,我觉得读经典就像是回到了我久违的真正的家,既似曾相识,又不断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其实,这个家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故乡,而经典则是带领我们回家的向导。
9.怎么打读经典的基础
我主张读书的起点要高,直接从大师的经典作品开始。有人问:读经典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现在基础太差,怎么打这个基础?我的回答是:读经典的基础也是通过读经典来打的。经典的共同之处是有很高的含金量,但它们在文字表达上也有深浅难易之别,你可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打基础的过程。相反,如果你总是读那些平庸的书,即那些没有含金量的书,就永远不可能学会识别和欣赏金子,永远不可能具备读经典的基础,只会离经典越来越远。
10.大师和偶像
过去出大师,今天出偶像。但大师并未成为过去,而是永远活在他们的作品中,活在文化的传承中。偶像则依附于时尚而昙花一现。
我给自己的定位:大师的学生。我当然不是大师,但也不是偶像,做大师的学生,这是我的最大幸运和光荣。
寄语今日青年:要做大师的学生,不做偶像的粉丝。唯有如此,你们才能超越时尚,进入文化。
11.人与人的差距令人震惊
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也是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12.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尝到了养育小生命的天伦之乐,你才会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损失。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品尝到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如此,你必须亲自去品尝,才会知道它们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看到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操劳的人,我常常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2011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