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教程》围绕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分为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流程与方法、主要业务审计等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力争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审计知识体系。《审计学教程》每章均配有“学习指南”、“阅读案例”、“复习思考题”和“阅读书目”等内容,给学生以指导与启发。
第一部分 审计基础理论
第一章 审计概论
第一节 审计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审计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若干重要概念
第四节 审计学科研究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二章 审计组织结构
第一节 政府审计组织
第二节 民间审计组织
第三节 内部审计组织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三章 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 政府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二节 民间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三节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四节 审计人员法律责任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四章 审计准则体系
第一节 政府审计准则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第三节 内部审计准则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二部分 审计流程与方法
第五章 审计目标与实现
第一节 审计目标
第二节 审计模式
第三节 审计基本流程
第四节 审计基本技术方法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六章 计划审计工作
第一节 审计计划
第二节 审计重要性
第三节 审计风险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七章 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八章 内部控制
第一节 内部牵制
第二节 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节 内部控制结构
第四节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五节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第六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九章 风险评估
第一节 风险评估程序
第二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第三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第四节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五节 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
第六节 审计工作记录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章 风险应对
第一节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第二节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第三节 控制测试
第四节 实质性程序
第五节 评价列报和审计证据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一章 审计抽样技术
第一节 审计抽样概述
第二节 控制测试抽样技术
第三节 实质性测试抽样技术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二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节 政府审计报告
第三节 民间审计报告
第四节 内部审计报告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 主要业务审计
第十三章 货币资金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控制风险评估
第三节 货币资金的实质性测试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四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及审计目标
第二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控制风险评估
第三节 应付账款审计
第四节 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审计
第五节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
第六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五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第一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及其审计目标
第二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控制风险评估
第三节 存货审计
第四节 营业成本审计
第五节 工资循环及内部控制测试
第六节 应付职工薪酬审计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六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及审计目标
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风险评估
第三节 营业收入审计
第四节 应收账款审计
第五节 坏账准备的审计
第六节 应收票据和预收账款审计
第七节 其他相关账户的审计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七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第一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及其审计目标
第二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风险评估
第三节 借款审计
第四节 应付债券审计
第五节 财务费用审计
第六节 所有者权益审计
第七节 对外投资审计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十八章 特殊项目审计
第一节 期初余额的审计
第二节 期后事项的审计
第三节 或有事项审计
第四节 持续经营审计
第五节 现金流量表审计
阅读案例
复习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一章 审计本既论
学习指南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外审计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受托责任概念和审计分类;重点理解审计独立性概念,初步熟悉审计公设、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公允表达、职业谨慎、审计判断和职业怀疑等基础概念。
第一节 审计概念与分类
一、审计概念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结构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在现代社会中,审计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职业,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管理科学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审计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1977年利马宣言中指出:审计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整个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尽早地揭露背离公认标准、违背资源管理的合法性、效率、效果和经济原则的现象,以便在发现上述各种情况时,尽可能及早采取改正措施,使当事人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重犯,至少也要使之今后难以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