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序
潘琦
我曾用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三尖”来形容仫佬山乡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山头尖讲的是山峰秀美峻拔的自然风光,筷子尖讲的是仫佬人心灵手巧,笔头尖讲的是仫佬人文化水平高,多出文人。如今,“三尖”成了仫佬山乡的文化符号,广为流传。
大概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流露过对仫佬族文学的自信,使得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仫佬族能出那么多文人、那么多作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仫佬族是一个尚文好学的民 序
潘琦
我曾用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三尖”来形容仫佬山乡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山头尖讲的是山峰秀美峻拔的自然风光,筷子尖讲的是仫佬人心灵手巧,笔头尖讲的是仫佬人文化水平高,多出文人。如今,“三尖”成了仫佬山乡的文化符号,广为流传。
大概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流露过对仫佬族文学的自信,使得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仫佬族能出那么多文人、那么多作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仫佬族是一个尚文好学的民族,推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记得上高中时,父亲对我说:“考上大学可以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只能回家穿草鞋,你自己想好吧!”这几句话让我认准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刻苦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这种朴质的想法在仫佬人中普遍存在,它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这便是仫佬人尚文好学、立志成才的动力!
仫佬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全国人口不足20万人,90%聚居在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千百年来,仫佬族先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建设美丽神奇的仫佬山乡,缔造绚丽多彩的仫佬族文化。仫佬族尚文、好学之风世代相传,成为仫佬人良好的文化精神和优良的文化基因。在全国56个民族中,10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人数比例仫佬族排居第三位,有些100多户的山村,竟有几十个大学生。仫佬人中有科学家、教授、博导、博士,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可谓人才济济,门类齐全,精英不少,其中以文学人才居多。这种文化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兴趣,纷纷到仫佬山乡考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原因是仫佬族比较早地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本身又有良好的文化基因、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加之新中国成立之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仫佬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近年,中国作家协会为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而选编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丛书,仫佬族卷本作为第二批选编出版。这是仫佬族文学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仫佬族卷的出版,标志着从国家层面上对仫佬族文学事业发展的支持与肯定,也是新时期仫佬族文学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是对仫佬族文学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仫佬族文学精品的创作,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这次入选的30多位作家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老、中、青仫佬族作家,他们在国内文坛中小有影响,所选作品均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有的作品已出版成册,有的作品在全国文学性评奖中获奖,有的被翻译成为多国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这反映了仫佬族文学发展达到了国内和国际一定的水准。
纵观仫佬族卷,体裁门类齐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有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故事,形形色色,曲折有致。这些作品全景式表现了仫佬山乡新时期发生的沧桑巨变和仫佬族人民昂扬奋发、团结友善、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其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都风格朴素,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配合生动感人的故事,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有一种新鲜活泼的气韵,读起来神味隽永。这是仫佬族作家独特的品质。全书所有作品始终保持着真实、自然的基调、积极向上高扬的情绪,给人一种感动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仫佬族的正能量。仫佬族作家是自己民族的眼睛、耳朵和喉舌,他们了解、表达和描写自己的民族的情绪、愿望、热情和利益,难能可贵,值得赞扬。
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文学可以启迪人的心智……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文学艺术。拒绝文学艺术和不懂文学艺术的人生,必定是枯燥无味的人生。我们通过阅读仫佬族卷,可以领悟到文学艺术的真谛和作家的造诣,学习到仫佬族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从中得到最美的艺术享受。
当今仫佬族文坛依然十分活跃,新人辈出,各类作品灿如繁星。这次中国作协出版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仫佬族卷,全面推介了仫佬族作家作品。藉此保存史料、推广仫佬族文学史料之举,很有价值。事物是发展的,鉴往以知来。仫佬族卷出版,只是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涓滴贡献。可以预料,在党的文艺路线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必将日益更新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7月
序潘琦
小说
蚂蟥赖锐民
格佬洗泽(外一题)刘冠蓝
父亲的忧思(外一题)谢和光
诨名(外一题)吴邦国
被雨淋湿的河(外一题)鬼子
深山月(外一题)温远涛
香岛唐海涛
我们五姊妹银启程
教子图(外一题)杨衍瑶
散文
在布柳河林区里(外一篇)银锋
黄果树大瀑布包玉堂
灯赖锐民 序潘琦
小说
蚂蟥赖锐民
格佬洗泽(外一题)刘冠蓝
父亲的忧思(外一题)谢和光
诨名(外一题)吴邦国
被雨淋湿的河(外一题)鬼子
深山月(外一题)温远涛
香岛唐海涛
我们五姊妹银启程
教子图(外一题)杨衍瑶
散文
在布柳河林区里(外一篇)银锋
黄果树大瀑布包玉堂
灯赖锐民
母亲的生命(外三篇)潘琦
“花源洞”歌场(外一篇)罗日泽
江山到此不平庸(外二篇)任君
美丽的田野谢和光
家在天河(外二篇)常剑钧
正是潇潇春雨时(外一篇)银建军
湘行一夜(外二篇)包晓泉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隐秘的事物(外一篇)何述强
我的打工史(节选)吴懿桐
菜园青青树(外二篇)阳崇波
潺潺流水寄相思(外二篇)吴利英
漫过边缘之流(外二篇)黎学锐
诗歌
陈庆华诗词十二首陈庆华
红水河畔三月三(组诗)包玉堂
还乡曲(组诗)包玉堂
走坡素描(组诗)龙殿宝
看海(外三首)包柳泉
格桑花吴真谋
报告文学
罗盛:生命的绝唱龙殿宝
涅槃之凤凰吴邦国
长篇小说存目
后记
蚂 蟥
赖锐民
经过一夜自然的净化,喧闹、忙碌的山区小镇才有个难得平和、恬静的清晨。
郝世锋坐在小镇东头池塘边的石板上,把两只脚伸进水里,让凉水浸透,以驱赶未醒的睡意和全身的浑噩。他双脚上下地踢搅,使平静的水面不但波推浪涌,而且水声哗哗,冲破了难得的小镇清晨的静谧。
他把水踢得更响,哗哗哗!哗哗哗!他多么的舒心、多么的惬意。然而他透过扬起的水花,看到一两个小生灵在清得透底的水里向双脚游来,他歇住双脚,仔细观察。妈呀!他毛骨悚然。那是蚂蟥,不是一两条,而是成群结队,迎着水波淌游,好似潜水艇一般,不声不响向他双脚进击。
郝世锋唰地抽起双脚,厌恶地骂一句:凑什么热闹!真是蚂蟥听不得水响!
这山村小镇虽小,可也有一定的规模,逢街日子还是热闹非凡。因为它到底是这个乡的首府,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小镇北面靠山,三面被农田包围着。镇中心—条十字街把小镇破成四块。东面的池塘把小镇和田园隔开来。西面是这个小镇的农贸市场。南面是最高学府——乡初级中学。十字街是镇上的交通枢纽,平时都有小贩摆着小摊,或卖糖果,或卖糕点,或卖凉茶饮料等等。
今天是街日。十字街的四个弯角处一早就摆了不少摊点,上班的时间未到,街道上不时有用单车拖着板凳、木板而过的人们,多半是到市场号点摆摊架的做小买卖的人们。
两个从农村赶来学校的十二三岁的红领巾,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火柴盒互相炫耀着,嬉戏着来到了十字街。
无意中他们踢到一个装皮鞋的废盒。一个捡起盒子对着另一个扬起火柴盒,另一个也扬起火柴盒坐到十字街边的一块烂砖头上。两个红领巾一个坐着一个蹲着,把火柴盒放进废皮鞋盒里打开。两只灶鸡(即蟋蟀)从火柴盒里走了出来,摆动着两条前须沿皮鞋盒边沿徐徐走着,可走的是同一个方向,始终没有碰到一起,一个红领巾顺手捡起街边一根小棍子,把一只灶鸡赶转回头,不一会儿两只灶鸡头上的触须碰到了一起,同时鼓起翅膀发出唧唧的鸣响。
一个扛板凳去市场号摊点的老头和一个手挽装着杀猪刀、草心、秤杆篮子的屠户,一同来到十字街中,忽听“唧唧”的灶鸡鸣叫声,不约而同地把脸转过去,并循声走到两个红领巾身边。老头放下板凳,屠户把篮子放在凳子上。两个人也蹲下来看那两只灶鸡对阵。
郝世锋讨厌这蚂蟥听不得水响,他觉得这蚂蟥是不分青红皂白、毫无目的地只要听到水响声,就没命地往响处奔拥,看见了真使人恶心。其次是这蚂蟥本身就无头无尾,所以做出的事来也是无头无尾的。其实响水的地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它所求的东西,它却拼命地奔拥,浪浪荡荡地没头没脑地争先恐后形成铺天盖地之势,使人看了肉麻,造成人为的紧张和哄乱。他十分鄙视地白了这群蚂蟥一眼,站起身来往街里走,准备吃点早餐就去上班了。
郝世锋悠闲自得地在街上走着,不时听到阵阵微微的哄闹声传来,他侧着顺风耳边走边仔细地辨认这到底是什么声响。他走着走着,那时断时续的哄闹声越来越大。快走进十字街时,他完全明白了,这哄闹声是从十字街传来的。他稳住脚往前远远看去。十字街边围着一团人,并且在人团的周围还远远近近地站着不少人,都向人团里张望。他断定,十字街一定出了什么事了。出了什么事呢?这一大清早的能出什么事呢?他能知道吗?当然不知道。可是为了要知道,他拔起脚就往十字街的人团跑去。
这人团何止是里三层外三层呢,只见一片人头闪动,争相往里面看个究竟。郝世锋和其他后来的人一样,一个劲地往里挤去,可是哪里钻得进这铁桶一般的人墙。郝世锋沿着人墙的周围转了一圈,总想找个缝隙钻一钻。当他完成了一周旋转再回到原来地方的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目的难以达到。
人越来越多,几乎把整个十字街给堵住了。这时已经是上班时间,南来北往,东去西回的人们均无法通过。推板车送运货物的、骑单车驮果子的、赶去单位上班的、挑担的、去车站乘车的,都不得不停了下来。更苦的是那一长串摆列的汽车,高音喇叭齐鸣也无济于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人都在听候人团里面的消息。郝世锋比别人更加着急,因为他个子不高,把脚顶起来也只能看见人家的后颈窝。这时他已被比他后来的人围在中间了,钻又钻不进,退又退不出,仰起头来只能看见那个狭小的天空。此时他倒恨起自己的爹妈来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比别人高半截的身躯呢?他寻思着不能这样老困在中间进退两难,得出去再想别的法子把里面看个究竟。于是他拼命地往外面挤。外面的人巴不得里面空个位子,自己能够更往里面靠近一步。郝世锋不断地往外挤,引起一连串的填补空位的更动,使他意想不到地很快出到外面来。
当郝世锋正擦着满头大汗的时候,里面却传出“又打了”的声音来。
“又打了!”
“又打了!”
“又打了!”郝世锋也跟着喊起来。
“怎么又打了?”郝世锋回头一看。是他的两个朋友推着单车到他身后问。
“偷人家的东西不打才怪咧!”郝世锋估计肯定是小偷被抓了,不然怎么会这么多人围观呢,所以好似很懂内情地和两位朋友侃谈起来,“本来嘛,一大清早的,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今天又是街日子,不是给人家—个不好的兆头吗?抓不得你的手讲不得,抓得了你的手不打你打谁?是吧!是吧!?”
“该打,该打!”两个朋友狠狠地喊了起来。其他不明真相的人也跟着喊“打”。于是十字街爆起了一片喊打的声音。
“现在怎么样了?”两个朋友问。
“看不见呀!”郝世锋边答边寻思着了解里面情况的办法。两个朋友也手扶单车顶着脚往里边看。然而不管他们左晃右晃,还是无法看到什么。只见些不同形的后颈窝和耳背而已。
还是郝世锋机灵,他把单车一拍,叫朋友把两架单车并排起来,让两位朋友各站在一架单车的后架上。自己爬上去一脚踩一架单车的座包,站在两位朋友的前面。的确,这办法不错,他们竟然高出了人们一大截。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看不到有什么事情发生,只是一片人头的晃动。
这时,里面又喊出话来:“刀跌了!”接着第二个声音就变成:“动刀了!”人们一听到要动刀马上联想到枪,这动刀动枪的可是要命的呀。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命的事情谁不怕!一些好奇而又胆小怕死的人首先行动,他们一面喊“动刀啰”一面拼命地往外拥。于是十字街一片骚动,“动刀啰”的声音响彻街巷。人们向四方跑开,生怕伤害了自己的性命。这一来可苦了那些小摊贩们。那凉茶摊被人群一拥,立即散了架,当老板的拿稳几个碗,死死地抱住那盆透明的凉粉,那卖水果的连喊带骂制止人群挤压他的摊子。他喝着在摊前的一个人:“不要挤过来了,我的摊货倒了要你赔!”那人一手顶住摊板,一手往后指反喝起卖水果的,“你眼瞎了,后面的人挤过来关我什么事?”卖水果的顶住摊板,看着拥来拥去的人群也无可奈何。可是他哪里顶得住?一浪涌来,他那摊子散架了。那些果子倒在地上连滚都没有地方滚,净在人们的脚下踩得扎扎响。卖水果的尽管哭丧着脸,也不由自主地被人流挤到了离自己摊点老远的地方。
郝世锋虽然精明,但在突然之中对形势的发展也始料未及。人群向外一拥,他们赖以立足的根基倒了。单车一倒,郝世锋无所依托,反被他两个朋友抓做依托,实际上并没依住。他被两个朋友一人抓住一边臂膀,一起翻了下来。一只脚踏入两架单车之中被车杠压得几乎骨折,叫喊连天。因为来势甚猛,惊逃的人群谁还顾得上他,就连两架单车也被人们大大一脚地踩扁了。郝世锋不但脚被压坏了,而且手脸也被踩得起了道道的伤痕。
人群中也有不怕死的。他们在惊逃者外拥的时候,反而徐徐向里面进发。于是不怕死的在中间又形成了一个小团,而惊逃者们在保持一定距离之后回过头来站定,形成了一个外围圈子。中间的小人团和外围之间还有一个无人的缓冲地带。
不久,中间人团又传来喊声:“打断脚了。”
这声喊表示了事态进一步激化的悲惨和残酷。
郝世锋极想目睹这最精彩的场面了。他第一个冲进无人区往中间一瘸一跳地奔,嘴里还不停地吼着:“打死他,打死他!”因为他认定这是盗窃者应有的下场。
郝世锋这么一吼,外围的人也就跟了起来。一片“打死他”的怒吼弥漫着整个十字街的上空。
一阵警笛声中,派出所的三轮摩托车急速地开了过来,围观的人们听到声音,让出一条路来。
三轮摩托上坐着派出所所长和两个民警。摩托在无人地带擦过郝世锋的身边“嘎”地停下,车上的三个人迅速跳下车来。
“怎么回事?”所长并不问谁,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偷东西的,动了刀,打断脚了!”郝世锋自告奋勇地跟派出所所长眉飞色舞地侃了起来。
郝世锋跟着派出所所长,直插入人团的核心去。他心里想,这回自己可以直观那钢刀飞舞、背伤脚断的精彩场面了。他在派出所所长后面越侃越起劲,竟忘了自己身上的伤痛。派出所所长手里提着警棍,一路驱赶着围观者,一条通道直入这人团的中心。
当所长钻到出事现场时,只见两个红领巾抱着书包在那里哭。
“小弟弟怎么啦?”所长关切地问两个红领巾。
“他们围我们过来,我们上不了学校。”两个红领巾异口同声地说。
“岂有此理,怎么把小学生围起来不让上学呢?”所长望着周围的人。既是斥责又是探询,“谁打架?”
“他们两个打。”屠户指着两个红领巾答道。
“你们不上学在这里打架,影响社会治安,真不像话。是哪个学校的?”所长有些嗔怒了,“还是红领巾呢!”
两个红领巾对望了一下说:“我们没有打架。”
“还狡辩,连刀子都动了。”郝世锋好像摸清了内情一般给所长助威,但又有点纳闷,试探地问道,“不是脚断了吗?是谁?”
两个红领巾莫名其妙,收敛哭丧的脸,发誓地说:“我们真没有打架,更没有动刀,哪来的脚断?不信问这几个叔伯看。”
扛板凳老头和屠户打了个照面笑了,随即老头如实禀告:是灶鸡打架,不一会儿人群就围过来了,拥得屠户放在板凳上的刀跌下地来,不是打架动刀子,那两只灶鸡打得难解难分,有一只被另一只咬断了脚。两个红领巾要上学校了,可是外边的人挤得难插下针,没法出去。老头和屠户也喊着要出去市场了,但谁也不理还是一个劲地拥来。两个红领巾气急了,把两只灶鸡都摔死了。老头指着死在地上的一只完好一只断了脚的灶鸡对所长说:“你看,打架的就是这两只灶鸡。”
“真是吃闲饭屙狗屎的。”所长嚷着直驱赶众人,“走、走、走!”
老头扛起自己的板凳,向所长致谢:“多得所长开道,不然平白无故地挨围在这里,我今天的生意就做不成了。”
所长坐上三轮摩托喷起一股青烟走了。
人团走散。围观者们看不到什么,带着一种不满足和失落感,悻悻地离去。
十字街恢复了往常的平静,似乎未曾发生过什么,实际上也的确没有发生过什么。人们来来往往,一个心思去忙着自己应该忙的事。
太阳已离山头老高了。郝世锋走到街边“出事”的地方,捡起两只死灶鸡,心里纳闷着:“这两只灶鸡也值得大家闹了一早晨乌烟瘴气吗?呸!”他狠狠地将灶鸡往地下摔。
原载于《三月三》199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