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昆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90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90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仁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
程国斌,新疆伊犁人,199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临床外科工作两年后改学哲学,2001年考入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攻读伦理学研究生,2008年获东南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学系教师,从事医学人文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社会史。
序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人类基因干预技术的发展历史
导言
第一节 人类基因干预活动的历史形态
一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二 从性选择到文化选择
三 从“解释自然”到“改造自然”
第二节 技术发展状况评估
一 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 对技术的历史评价
第二章 人类基因干预技术的伦理属性
导言
第一节 技术的伦理影响
一 技术的客观风险
二 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
三 技术发展的伦理战略
四 对自由的伦理影响
第二节 技术的伦理动机
一 技术动机的伦理属性
二 技术伦理动机的生成
第三节 目前伦理学研究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二 本研究的任务与思路
小结
第三章 人类基因干预技术的伦理辩护及其困境
导言
第一节 人类基因干预技术的伦理条件
一 技术目标与道德义务
二 技术后果与伦理规范
三 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
第二节 实体主义伦理的论证困境
一 基本概念
二 论证困境
三 产生原因
第三节 个体主义伦理的论证及其困境
一 基本概念
二 论证困境
三 核心环节
小结
第四章 作为“生命自创生运动”的人类基因干预技术
导言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伦理境域”
一 人的活动和“人的世界”
二 “伦理境域
第二节 “伦理境遇”的异化
一 异化劳动
二 异化的伦理世界
第三节 作为“自我创生运动”的人类基因干预技术
一 如何理解“自我创生”
第五章 如何在人的生存主体性中确证技术的伦理未来
代结:站在一场“生命伦理运动”的开端
参考文献
后记
当伦理制度变成了理性主体根据“科学”的“制作”活动以后,它就脱离了自己的原初伦理境域,道德主体从其现实伦理生活的历史中抽象出来,成为理性的个体;伦理规范与德性目标成为一种理性设计的产品,并且被放在一种理性设计出来的“原初状态”中加以确证--例如无知之幕笼罩下的“原初状态”。
“制作”活动所产生出来的伦理上的普遍性,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才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境遇中产生的社会交往与合作的主体。因此,道德就不能是一种在“伦常习俗”中养成的“习惯”,而只能是一种在理性反思中获得的“知识”。所以,“正义原则”或者“交往行为范式”,都只有在丧失(或者说“摆脱”)了与现实生活经验和历史境域的直接关联的情况下,才能够摆脱人类事务的不确定性,成为“科学”的法则。只有生产劳动过程内涵的“具体善”--把生产过程完成得好--已经被取消,让其价值完全依从于维持生命本身这一目的,在不同社会制约条件下的劳动生产活动,才能够在符合自然节律的意义上获得必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这个“客观”的基础上“科学”才能够产生。此时,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劫本身就与其产品(道德知识)及其境域(伦常习俗)相分裂,人类的本质--全面的创造和占有自己的本质这一属性--就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相分裂,变成了一种超越了历史和生活实践的纯粹的抽象,是在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的反思中才能够获得的知识,而创造出这一本质的东西--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却变成了被其指导和受其约束的活动。于是,柏拉图由“哲学王”来统治的乌托邦政治学,其中内涵着“知道”真理的高级灵魂(统治者)对身体(生产者)的专制,在现代性社会中就变成了“程序正义”在价值体系中的优先性,其中内涵着关于正义的“科学知识”在政治活动中的权威性。古典时代统治者们始终需要面对的人性的不确定性和野蛮的生活习惯,在技术专家眼中,是一种需要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和制约的“理性不及”的因素--恰恰因为这些因素是“理性不及”的,所以无法通过学习和教养加以改变,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调整和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