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中国词曲,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上下五千年·国学系列:读故事赏词曲》在多种优秀选本的基础上,兼顾知名度和美誉度,寻找经典、优美和好用、实用的平衡,精选了80篇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篇目,并进行分类。
《上下五千年·国学系列:读故事赏词曲》通过注释、赏析等栏目,对难解字句进行注音和解释,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并帮助他们深入体味作品内涵。与其相关的趣闻轶事,可增加小读者对国学的兴趣。书中精心选配的插图,则与文字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最值得诵读的国学经典,点亮童年! 精辟的导读、优美的图画、趣味盎然的故事,引人入胜;内容分类编排,附录作者索引,检索轻松自如! 王帼英、李美昆编著的《读故事赏词曲》精选了80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篇目,并进行分类。全书通过注释、赏析等栏目,对难解字句进行注音和解释,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并帮助其深入体味作品内涵。而相关的趣闻轶事及互动小游戏,则可增加小读者对国学的兴趣。另外,书中精心选配精美插图与词曲文字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必会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本书堪称少儿自学及家长辅导子女提升文化艺术修养的称心帮手。
触景感兴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南唐]冯延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李煜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宋]宋祁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贺铸
点绛唇(缥缈危亭) [宋]叶梦得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
寓精于物
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 [宋]欧阳修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宋]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宋]陆游
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 [金]元好问
醉中天(弹破庄周梦) [元]王和卿
殿前欢(可怜秋) [元]张养浩
猫儿坠(奈成轻薄) [明]陈子龙
即事感怀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 [唐]佚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李煜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欧阳修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宋]苏轼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 [宋]黄庭坚
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宋]陈与义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
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 [宋]朱敦儒
离愁别绪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李白
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 [南唐]李璟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秦观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宋]张元斡
踏莎行(燕燕轻盈) [宋]姜夔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宋]吴文英
双调(咫尺的天南地北) [元]关汉卿
羁旅思乡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宋]范仲淹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宋]晏几道
江梅引(天涯除馆忆江梅) [宋]洪皓
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 [宋]蒋捷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元]马致远
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 [明]刘基
玉堂客(东风芳草竟芊绵) [明]黄峨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清]纳兰性德
乐游山水
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唐]佚名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霜天晓角(倚天绝壁) [宋]韩元吉
念奴娇,(洞庭青草) [宋]张孝祥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宋]辛弃疾
点绛唇(午梦初回) [宋]周晋
谒金门(天水碧) [宋]周密
百字令(江流千里) [清]陈澧
乱世悲声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南唐]李煜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 [宋]胡铨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岳飞
金人捧露盘(记神京) [宋]曾觌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宋]辛弃疾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宋]淮上女
贺新郎(一勺西湖水) [宋]文及翁
柳梢青(铁马蒙毡) [宋]刘辰翁
沁园春(为子死孝) [宋]文天祥
洞仙歌(西园春暮) [宋]汪元量
兴亡之叹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 [宋]苏轼
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金]吴激
永遇乐(千古江山) [宋]辛弃疾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金]元好问
水龙吟(不知玄武湖中) [宋]黎廷瑞
卖花声(美人自刎乌江岸) [元]张可久
中吕(沛公,《大风》) [元]薛昂夫
山坡羊(峰峦如聚) [元]张养浩
卖花声(衰柳白门湾) [清]朱彝尊
附录 词曲作者索引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①。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②。别是一般滋味③在心头。
导读赏析 无法言说的痛 虽然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是由于 每个人禀赋不同、际遇不同,人生中有许多感受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能为外人道,只有独自品味,独自消 受。亡国之君李煜将他误国误民的悔恨、去国离乡的 哀愁、阶下囚徒的屈辱都倾注在了这首《相见欢》上 。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以叙事起笔,勾勒出词 人无法排解的愁容。“无言”的神态,既是因为心中 的痛苦无法言表,也是由于身为囚徒时时处处都在别 人的监视之下不能直抒胸臆。“独上”的动作,刻画 出词人孤身一人登楼的身影。神态与动作相结合,揭 示了他内心深处隐寓的无法倾诉的孤寂与凄婉。词人 抬头仰望夜空,残月如钩,怀念故国;低头俯视庭院 ,桐叶深锁,秋风萧瑟,暗喻囚徒的身份——俯仰之 间,他百感交集,高墙深院锁住的不仅是满院秋色, 还有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上片用残月、梧桐、深院 、清秋摹画了朦胧、孤寂、哀愁的意境。
下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语道破这 样的情感是离愁。以丝喻愁,十分形象,切合了愁绪 的悠长和细腻。但是这种愁绪较丝更进一筹,因为它 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缠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团 乱麻。这样深沉纠结的情感,仅仅是离愁别绪吗?当 然不是。李煜从唯我独尊的南唐天子,沦为亡国奴、 阶下囚。这样的际遇,常人不能经历;其间的痛苦, 常人也无法理解。所以,李煜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这样的滋味是什么?悲伤?悔恨?李煜无从说 起,也无人可说。他只有长歌当哭,将一切情感压在 心底,付诸笔端,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 悲。
趣闻轶事 三寸金莲的始作俑者 我国古代汉族女性以小脚为美,最初仅仅是个别 女孩子把脚缠起来凸显纤巧的美感。但从明末开始, 这种审美倾向变得极端而畸形,当时如果没有一双小 脚就不能嫁一个好人家。因此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 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把足弓折断,用长布条紧紧缠 住,使脚扭曲变形,裹成所谓的“三寸金莲”。
相传李煜就是裹足陋习的始作俑者。李煜是五代 时期南唐后主,他没什么政治和军事才干,就喜欢吟 诗作赋和宴席歌舞。在李煜的后宫里,美人如云,其 中有一位女子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很得 李煜的欢心。李煜为了让她跳舞时尽显婀娜多姿的风 韵体态,专门为她修了一个特别舞台:一朵六尺高的 大莲花,并在上面镶嵌了各种宝物,用细带缨络装饰 。此女将自己的双脚用锦缎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 般,在莲花舞台上凌波起舞,引得众人称绝,她也因 此宠冠后宫,于是其他女子也纷纷效仿,缠足之风渐 渐从宫中传遍整个京师,以至风靡南唐。后来,虽然 南唐灭亡了,但是女子缠足的陋习却流传下来,而且 越缠越紧、越缠越小,到了清代,无论贫富贵贱,汉 族所有女孩子都要缠足。
事实上,脱下小鞋,所谓的“三寸金莲”不但不 漂亮,还非常恐怖,而且裹脚的过程痛苦万分,女子 裹脚后双足几乎成为半残状态。这种摧残女性身心健 康的陋习,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彻底被人们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