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邀请》: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编织而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我们自己听到、看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会被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语言既能让人走到一起,也能让人走向对立;既能促成善行,也能粉饰恶政;既能促进沟通,也能引起争讼。洞悉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带给我们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境,拥有美好的人生。
《语言学的邀请》:一次让人神往的语言学探秘之旅,一堂终身受用的语言学入门课。
《语言学的邀请》是一本语言学经典,畅销66年,译为8种以上语言,销量过百万。由美国知名公共媒体主持人亲自作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推荐好书。
推荐序
遇到这本书,是影响我性格成长的重要经历之一。
我很幸运,童年时可以接触到众多文学作品。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我的妈妈就喜欢给我朗读那些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史蒂文森的《儿童诗园》《金银岛》到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大卫·科波菲尔》。在英格兰教会唱诗班中,我深深地陶醉于圣经和公祷书的圣歌中。在加拿大的学校里,我则沉迷于大量的英语诗篇,我对戏剧的热情更是让我一头扎入莎剧的怀抱。事实上,正是莎士比亚让我成为一名广播员,因为是大学表演引领我走向电台表演,进而走向新闻广播。
但在我于1949年9月刚进大学(达尔豪斯大学)时,我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仍很欠缺。我的心随着语言一同引吭起舞,沉湎于阅读之中,我认为自己的文学天分足以让自己赢取文学声名,再不济也可以出一本书。但我也遇到了一些恼人的障碍,其中就包括大一英语。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关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分析,自己还是一无所知。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学会了一些语法,并通过阅读掌握了大量词汇。我能识别出不同的诗歌韵律,知道十四行诗的押韵方式,但我从未明白语言作为人类的主要工具对我们有何重要意义。既没有人鼓励我去思考:别人如何使用语言来告知或说服我,影响我在政治问题上的看法,操纵我的情绪让我产生偏见或购物欲望;也没有人告诉我,我也在不自觉地以上述方式使用语言。简而言之,让我如此为之着迷的词语所包含的诗意,在人类心理学和社会上有着极其复杂的作用,但对那时的我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谜。
为我打开眼界的那本书不是别的,正是早川先生所著本书的早期版本。如今本书早已成为一部经典,而且对我们的心智来说,幸运的是,新版里面加入了许多新的例子。上一句中的“心智”一词,我可不是随便使用的。
这本书在我身上引起了“噢!我明白了!”那种极少有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学习的真正乐趣所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为你揭开了一道此前一直垂挂的帘布,你现在明白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40年后重温此书,我的心中也更加明白,为何我会对早川先生这本书“情有独钟”(借用一个现在年轻人爱用的词语)。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语义学入门书,一门让我们多数人仍然望而生畏或是认为与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学问。如果这本书真是那样,那我早就会把这本书忘得一干二净。实际上,语义学是一趟穿越语言这面透镜的迷人旅行。它就像是进入那些装有单向镜的秘密房间之一一样,动机研究者和中情局调查员则躲在暗处窥探他们的观察对象。但是,乐趣也有一半来自将我们自己当成被观察者,比如我们像低等动物一样发出友善的声音与人泛泛而谈,比如我们无意中流露出在种族、宗教、政治问题上的偏见。我清楚地记得这一知识引领我独立思考所带给我的那种兴奋感。我平素就对事物抱持怀疑态度,书中所言更使我坚定了自己的怀疑主义!
早川先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语言中的什么因素,使得一种表述成为报告、另一种表述成为判断,使得一种表述是客观的、另一种表述则是主观的。这是新闻学和所有学科写作训练最基本的一课,但却从未有人明确地教导过。
没过多久,我就得到机会把我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在大学里的多数时间都在商业电台和加拿大广播公司干活。我成为联合报社(United Press)下属一家电台的广播新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不久,联合报社通行的报道方式都是称呼新头领为“红头毛泽东”。由于加拿大人对中国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这一事件的看法并不像美国人那样偏执,我认为使用“红头”这一称呼含有偏见。若是采用这一称呼,无疑会使听众对毛泽东产生负面看法。一连好几个月,我用铅笔删掉了上百个“红头”,代之以更加中性的词语。我在这里充当了一回早川先生的代言人!
后来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新闻业训练,但我从未在新闻学院就读过。我认为,正式接触新闻学之前我已拥有对语言的分析态度,这对我保有独立思考能力极其重要;我不会把这一点归功于新闻学。在这一意义上,也许可以说,早川先生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所新闻学校。
但是,读者朋友很快就会发现:早川先生给予我们的远不止于这一点。
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过上一种理性的生活。早川先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信仰、新的大师、获取内心平和或通灵的新方法,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善用我们身上最具有人性的那些部分,即我们的语言抽象能力和认知语言天分,使我们成为少些争斗与恐惧、多些合作与理性的人。在书中旁征博引的心理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参照下,早川先生的建议是一剂难得的良药,可以增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意识,使我们成为民主世界的一位世界公民,成为“巨大的通力合作的神经系统”的一分子。语言正是促成那一神经系统的关键所在。
古希腊的德尔菲神谕早就有过明示:“认识你自己”,这一认识在其后所有时代的智者那里都得到了响应。本书揭示了: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会如何暴露我们的想法,如何通过考察我们所用的语言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读过本书,一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更好地去接受日日常伴我们左右的“言辞洪流”的冲击。
重读本书,我甚至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我们每天都会播出的“麦克尼尔/莱勒新闻时间”节目的力量所在。我们的新闻将早川先生提倡的“多元价值取向”融入了日常生活,就像我们感知到的那样,现实生活中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事物极其少见。我认为我自己是在40年前遇上本书时首次认识到这一点的。但在这里我要用一个判断为这篇序言收尾:关于语言的书籍,能像本书一样具有吸引力的,可谓少之又少。
罗伯特·麦克尼尔(Robert MacNeil)
塞缪尔·早川(Samuel Hayakawa,1906—1992),日裔美籍语言学家、作家、政治家;旧金山州立大学英语教授,1968年任代理校长;1977—1983年间任美国参议员。本书为其代表作。
目录
推荐序
编者序
译者序
第一编 语言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和生存
第二章 符号
第三章 报告用的语言
第四章 前后文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第六章 语言的双重任务
第七章 控制社会的语言
第八章 传达感情的语言
第九章 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第二编 语言和思想
第十章 我们是怎样得到知识的
第十一章 捕风捉影
第十二章 分类
第十三章 二元价值观点与多元价值观点
第十四章 一团糟
第十五章 老鼠和人
第十六章 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