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生活的智慧
有一种生活叫安贫乐道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注释】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巷:指颜回的住处。
乐:快乐。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做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引申思考】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得意的门生之一。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品德。这是一种“安于贫而乐于道”,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孔子句话就赞叹颜回,然后说他的生活——“一箪食”,只有一个“便当”。古代的“便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一瓢饮”,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卖,他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一条陋巷中。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都会产生忧愁、烦恼。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充满智慧的哲理和深刻完备的伦理。“安贫乐道”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理想精神,是中国百姓自古以来称颂的美德。在孔子看来,颜回正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他家境贫寒,身居陋巷,缺吃少饮,别人看了很忧伤,而颜回却认认真真地读书,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之中。
走进诗人刘禹锡的陋室,我们就可以发现“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其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思绪纵横驰骋,踏着湿漉漉的青苔,走进幽静的林荫小道,走进一个无“污染”的大自然里,悠闲地抚弄素琴,还有野鹤夜听经。可以以琴书会友,当然更没有世俗嘈杂的声音扰乱自己的听觉,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更让人心安理得。
对于内心愉快的人,钱财是黄粱梦中的虚无。钱财的分量如何,对于我们来说,取决于我们的内心。钱财不会自动带来幸福,也不会必然带来灾祸。它是一面放大镜,放大每个人的内心。把钱财只看作是福的人,往往塞翁失马,得到的也许只是尚未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在获得钱财的同时,也许我们就正在走向万丈深渊,万劫不复。相反,如果保持清醒的头脑,钱财或许像镜中月水中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快乐却会如同牛顿头上的苹果,自动落到我们的头顶。
快乐与钱财无关,与内心相连。安于贫穷才能乐于求道,是之谓安贫乐道。
通常,有人将安贫乐道理解为贫困、满足现状,但其实安贫乐道是不等于安于贫困、满足于现状的。追溯历史,隐士们都是贫困潦倒的,居陋室、家徒四壁;难自给、箪瓢屡空;穿布衣,甚至短褐穿结,想痛饮一番,还借酒消愁又几千……然而,他们都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宁愿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安贫乐道,为什么呢?是他们贪恋家乡美味吗?是享受田园美景吗?不是,他们不是不为国家做贡献,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一个压抑人才的时代,有才能的人屡遭贬谪,所以他们安贫乐道,诵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于是他们“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后汉书?杨彪传》向我们介绍了杨彪的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杨彪字文先,东汉名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震之后,杨赐之子,世代忠烈。任京兆尹时毅然处死巨宦王甫。献帝时为太尉,董卓欲迁都长安,百官无敢异议者,唯其力争,免官。卓死复为太尉,李郭之乱中尽节护主。后为曹操所忌,诬以大逆,孔融力救始免。后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闭门不仕十余年。
古有安贫乐道者,今也有安贫乐道者,大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其中一位。
钱学森1911年12月11出生在浙江杭州。他从小就很有志气,5岁就能读懂《水浒》,立志长大后也做英雄,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935年至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勤奋学习,获博士学位,并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从研究员一直当到教授。照理,钱老一家在美国的生活是相当不错的,可是,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1950年8月,毅然带全家返回祖国。他牵头成立了中国中科院力学研究所,1958年完成了东风导弹计划,并且在1964年试射成功。2003年成功将“神舟五号”送入太空的“长征”火箭,也是在钱学森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很多人都说,是钱学森点燃了中国的强国梦想。
钱学森的近亲陈天山,说起了一件往事。他说:“当时的钱氏大院在杭州东街路887号,钱氏大院以前有3万平方米,住的都是钱家的人。这个大院后来拆分,钱学森也分到一套,我当时写信给舅舅,他回信说,我是无产阶级,我不要房子。”他说,钱学森平时很节约,可国家要分给他房子,他却不要。上海交大档案馆原馆长曾勋良教授也说起一件往事。当时上海交通大学要成立档案馆,曾勋良负责收集校友资料与实物。他问钱学森有什么东西可放在档案馆。钱学森说,他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给了曾勋良两支铅笔和一个本子。曾觉得不够,就左看右看,看到墙上挂着一个很旧的公文包,就说好不好把公文包给我。钱老不肯,说这只公文包他已用了50年了,现在也还要用。曾勋良说,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钱老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节俭。他起草文稿,都是写在废旧的挂历背面或会议材料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样做确实十分难得。在钱老的心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就应该是安贫乐道,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1988年,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潮袭来之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在这个大潮中的不和谐音就是“一切向钱看”,就连一向被称为净土的高等院校,也出现了以各种名目创收的不良风气。而钱学森的外甥女陈天伦一家,不为外界环境所动,安贫乐道,专心教书育人,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钱学森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敬意。
如今,一代科学巨匠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却仍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现代社会的人面对多项选择,有些人因为一些不如意而对生活失去兴趣。还是看看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吧!我们和他们相比,已身在天堂,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意呢?还有什么借口感慨生活的索然无味呢?生活中,即便身边的人再无聊,身边的事再烦心,我们也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那些快乐。
颜回家在哪里?陋巷子里。
颜回吃什么?他吃不上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只吃蔬菜便饭,简简单单。
颜回喝什么?他喝白开水、凉井水就很爽了。
人们都担心:这人怎么过呀?没想到颜回一天到晚都很快乐。
孔子赞美颜回“在陋巷”,好像与他主张“富而好礼”的生活相冲突,其实没有。君子无论富与穷,都能让自己快乐。颜回的陋巷就是颜回的天堂,颜回的天堂就是孔子的圣堂。
孔子的这个思想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给后代追求理想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境界而蔑视荣华富贵的一种宣言。他们蔑视荣华富贵,不是因为他们本能地厌恶舒适生活,而是不肯用理想和人格的代价去换取某种舒适的生活。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并非就是鄙视财富。孔子从未排斥过财富。他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强调获取财富的正义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安贫乐道是一种人生态度,从魏晋风度显现雏形开始,到长期被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推崇,岁月的流逝,安贫乐道已经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古人求安贫乐道为的是修身养性追求学问,而后来人却渐渐偏离了本初时的方向。但安贫乐道的正确精神,在今天也是一样要提倡的。如今,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更应响应总书记提倡的“中国梦”的号召,潜心学问,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安然、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