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数学》姊妹篇、升级版,数学特级教师戴曙光新近力作。·任勇、俞正强、刘松、罗鸣亮倾情推荐!·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围绕三大本源问题冷思考,探求有生命、有温度的数学课堂。几十则案例阐述数学教育教学心得,好读好用。
戴曙光,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导师,福建省“送培下乡”讲师团成员,厦门市教师讲师团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专家。应邀在北京、山东、浙江、内蒙古、新疆、安徽、陕西、四川、广东、海南、广西、湖南、福建等二十多个省市上示范课或讲座200多场。已出版专著《简单教数学》。
序|在追问中悟道 / 任勇 / 1
第一编|数学,究竟教什么
教什么好比供应,如果盲目供应,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或供非所求,都会出问题的,所以,弄清楚教什么,必须先弄清楚需求——为什么学与考,从而平衡好供求关系,才能确定教什么。
问题一我为什么要学数学 / 3
反思1 三个“不等号”引发的质疑 / 4
反思2 “考场状元”是怎么造就的 / 11
反思3 数学教育遭遇的三大挑战 / 15
问题二我为什么要考数学 / 21
反思1 是谁让考试走了歪路 / 22
反思2 应试能力不等于应试教育 / 27
反思3 让“考试能手”成为“职场能手” / 32
问题三我教什么样的数学 / 42
反思1 数学基础的重新定位 / 42
反思2 教有用的数学 / 51
反思3 教有趣的数学 / 63
第二编|学生,究竟怎么学
“怎么学”好比接收,如果盲目接收,或不想接收,或者没有能力接收,或者接收的东西是有害的,同样出现问题。所以必须弄清楚接收者是怎么想的,是怎么接收的,接收时会出现哪些问题。
问题一学生是怎么想的 / 79
研究1 学生是有想法的 / 80
研究2 学生是怎么想的 / 87
研究3 学生的想法很简单 / 96
问题二学生是怎么学的 / 104
研究1 学生是会学习的 / 104
研究2 学生是怎么学的 / 111
研究3 学生的学习假象需警惕 / 117
问题三学生是怎么成长的 / 125
研究1 学生是在哪里学的 / 126
研究2 学生受谁的影响 / 131
研究3 学生需要什么帮助 / 135
第三编|教师,究竟怎么教
如果把教材当作供应者,把学生当作接收者,那么教师就是传输者,传输不当,或传输得过多,或传输过少,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害的。教师要想传输得科学、适当、通畅、有效,就要尽量拉近供应者(教材)与接收者(学生)的距离,灵活地处理教材,使数学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统一。
策略一儿童化的教学之术 / 145
方法1 教学设计儿童化 / 146
方法2 教学过程儿童化 / 155
方法3 教学方式儿童化 / 165
策略二数学化的教学之道 / 173
方法1 形象与抽象中互动 / 174
方法2 迁移与转化中变通 / 179
方法3 联系与对比中聚焦 / 186
策略三前置式的教学之变 / 195
方法1 从先教向先学转变 / 197
方法2 从先学后补向先补后学转变 / 205
方法3 从课外作业向课内作业转变 / 212
附录 / 219
后记 / 221
后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永通先生听了我上的几节课,“逼”我写一本《简单教数学》专著,2012年9月终于被“逼”出来了。
原来,我也能做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
没想到,永通先生继续鼓励我写第二本《数学,究竟怎么教》,也与出版社签订了合同,但迟迟交不了稿,很是抱歉!
永通先生安慰我:不要紧,慢慢来,好书不是速成的。我的这本《数学,究竟怎么教》是不是好书,得由读者说了算。
我心中的好书是能让人看得懂、有碰撞、有思考、有启发的书,因此,我选择教师身边发生的故事与读者分享。
由于自己理论水平不高,不敢太过理论,更多地以案例形式阐述自己的数学教育心得,写理论家们没有的东西,以图占点便宜。
本书呈现了几十个案例来阐述“数学,究竟教什么”“学生,究竟怎么学”“教师,究竟怎么教”三个问题,这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和难以忘怀的教育故事,以求真情实感。
围绕“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这三个问题来写,基本是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冷思考。
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时髦的教学用词,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方式的选择,但都是形式上的改革,而非本质上的改变。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如果不适合,改。二是课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如果不适合,改。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而改。
因此,课程改革最要研究的是学生。
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三个问题的聚焦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学出发,追寻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生是怎么学数学的,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学,力图告诉青年教师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有生命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从学生的学开始的。
有人说:学生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是的,研究学生永无止境且意义深远,因为真正的课改不是拍拍脑门的事,是为了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育。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当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以及他们长大后所要面对的未来的社会。
这本书的出现,要感谢的是我的学生与同事,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么多的故事。还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永通先生及各位编辑的指导与帮助。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