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收录青年作家王月鹏新作品40余篇,分为“此在”、“彼在”、“何在”三辑,分别对地理空间、精神空间和文化的多可能性进行了探寻与追问。因了作者心灵和语言世界的底色是本真的,他的文字世界也形成了稚拙趣味和简洁美学。这趣味和美感并非是协调持衡的,而是如同一盏陈年瓷器,由许多丝丝缕缕的裂纹织造起来。因此,裂缝被生产的过程,也是我与另一个我聚焦并对话的过程。
王月鹏,1974年出生,山东海阳人。有散文及思想随笔集《镜像山水》、《远行之树》、《鹏程》等。现居烟台。
天马栈桥
心愿树
静物与光影
万松浦
高处的镜子
山谷的语言
西港
岛
河套湿地
牟氏庄园的内与外
“大明湖的芦苇怎么样了?”
烟雨武夷山
城与乡
葡园
草根的守望
被遮蔽的民间
他者的意味
内心的冲突
我难道问了什么吗?
在等待之外
肉身和精神的双重抵押
精神对话
话语的可能
写下怕和爱
我的“城与乡”
是介人的,也是穿越的
回到常识
从词语开始的写作
面对时间的写作
作为写作底色的时代
在鲁院,在自己的房间
在场的表达
找寻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写作终将继续
心安的理由
欲言又止的表情
散文与现实的互为辨析,以及我们的局限
我与《散文》
情怀:关于散文的断片
跋
《文化的力量》:
天马栈桥我一次次走近又离开那座栈桥。当我试图表达我的感受时,总是欲言又止。终于有一天,我停步,回首,从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打量栈桥,恍然发现它在面对大海遥望彼岸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欲言又止的表情。这个发现让我备受安慰,让我从此知道一个人与一座桥之间,其实是有诸多相仿之处的。人生的某些际遇,倘若大海给不出答案,或许从栈桥那里可以得到解释。
栈桥是一个态度。我从它的欲言又止的表情里,看到了一种坚定。置身波涛之中,它并不期望抵达彼岸,也无意于征服什么,它只是固守属于自己的一份命运,这是最诚实的生命态度。
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让我的书写和表达变得尴尬。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之中,如果栈桥也有欲望的话,那么它的欲望则是对于风浪的欲望,它向大海深处的延伸,只为了更真实地看到和体验风浪内部的秘密。在海之上,并不企望征服大海,它停止在一个应当停止的位置,保持了一种理性又节制的姿态,拒绝彼岸的诱惑,拒绝所谓的征服。它知道,大海是永远不可以用来征服的。海纳百川,当“百川”都成为被人类欲望玷污的伤口,大海别无选择的容纳显得更加悲壮。栈桥甚至拒绝作为桥的所谓使命,在遍地架桥的现实世界,它是另一种桥——不以抵达彼岸为目的。
在道路断裂的地方,它承担人类与风浪之间的沟通,接续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栈桥拒绝联接此岸与彼岸,但我相信栈桥一定联接了一些什么。有些不为人知的消息,从大海深处乘着风浪而来。
看到大海内部的风暴,听懂海浪携带的消息,并且据此明白了彼岸的世界。栈桥向着彼岸保持守望的姿态,这是一种坚持还是一种放弃?懂得放弃,愿意慢下来,是何其不易的境界。
遇山辟山,逢河架桥。然而这世界并非全是坦途和通途。看不见的裂痕与沟壑,不仅仅是在大地身上,也在人的心上,任何外在的联接其实都是无效的。
太多的桥弱不禁风轰然倒塌,通往目的地之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斩断,然后风也平,浪也静。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海。
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每一块碎片都是一个向往尊严的独立存在。
倘若人心是龟裂的,播种将是一件徒劳的事情,所谓明天也会变得更加遥远和无望。
栈桥的存在让我明白了,局部地观察桥,单独看待一段桥,或许更易于理解漫漫长路。那些所谓完整的宏大意义,常常不过是一个虚空。我们都是道路的奔波者。我们无路可逃。结束或开始,解脱或陷人,每一次选择都悲欣交集。我时常想,是否可以把脚下的漫漫长路分割成为若干份,每一份都视同一段栈桥,以缓慢和从容的心态去走,拒绝风雨兼程。慢下来,才会更清楚地看到沿路的事物。
这座名叫天马栈桥的桥,位于黄海之滨,套子湾畔。夹河在这里浩荡人海,夕阳下可见鸥鸟翔集,波光粼粼。从天马栈桥西行不足百里,是蓬莱仙境,那里可以看到黄海与渤海的交汇处,一条分界线,隔开了两个海。
天马栈桥在我所工作与生活的这个工业新城的西部。栈桥向海里探进四百多米,形似一个跳跃的音符。桥身是木板铺就的,脚底下腾起原木的清香与海的气息。岸边有大片葡萄园,被誉为这个城市的“肺”。很多人周末赶到这里,像是奔赴一个约定,又像是在逃离什么。当这种浪漫越来越日常化,天马栈桥被赋予爱的意味,到栈桥上摄影留念几乎成为这个城市婚礼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环节。海是背景,栈桥是爱情的见证者,也是浪漫情怀的参与者。在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益的工业城市,天马栈桥谢绝速度,保有正常温度和客观立场,且以爱的宣言为己任,这样一个建筑作品的诞生,是我心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精神事件。我知道,它顺应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时代深处的精神潜流,就像栈桥深入大海内部洞察了风浪的心思和秘密一样。相对于那些所谓功能意义上的桥,栈桥是“残缺”的,它以自身的不完整,表达某种越来越罕见的自主与健全。
像一个巨大的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