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享受。玉忠不仅观点鲜明,立论极富挑战性,而且行文流畅、通俗。这部书会引发我国大众读者的关注,也应引起我国思想界的关注。 读此书,笔者能理解玉忠对儒家的严厉批评和对西方政治、社会、经济学主流思想成就的贬抑。玉忠的论点虽有极端之嫌,却属于思想变迁中的“矫枉过正”,也是青年思想者的必然。他书中反映的情绪,是对一种强势思潮的反弹。这种反弹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中不难谅解。相反的思想,在大学课堂、新闻报刊、杂志书籍、乃至电视和互联网上,也绝不是含蓄中庸的。笔者本想吁请玉忠在书里增加对下述两个问题的论述:一、为什么儒学能在中华思想界居主导地位两千年?二、倘无最近百年的西学东渐,中国可能有今天的崛起?提这样的问题,无非是指望玉忠能“全面”些,“中庸”些。但转念再想,这要求不仅苛刻,而且是庙堂中已近暮年之人方有的苛刻,或日“成熟”。正如在西方的通例,中国不仅需要严谨、学富五车、研究领域细致入微的庙堂学者,而且需要不拘一格的思想者,需要思想战线上的斗士。在西方社会里对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书,往往不是居庙堂之高的教授们所著,而是出于无名草莽之手。另外,一
《道法中国》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外学界将中华文化等同于儒家文明的思维框架,为我们勾勒出了“以道家为内术,以法家为外术”的中华原生文明画卷。
作者怀着一颗“为往圣继绝学”的赤子之心,重建了中国古典哲学以及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的政治经济体系——让我们一览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复兴的崭新地平线。
代序
致读者 岩石开裂
引言 中华文明复兴的现实基础
1.二十世纪中华文明原典和中国学术的再发现
2.西方学术走向东方之路
3.痛定思变:二十世纪西化改革的失败
第一部分 再回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第一章 伏羲啊,伏羲
1.黄土高原上的道/法文明之光
2.道/法原文明的发展期
参考阅读:中国的蒙娜丽莎——大地湾女神
第二章 大黄金时代
1.什么力量将中国推进了大黄金时代
2.秦二世而亡,谁之过
3.为“汉家制度”正名
参考阅读:睡虎地秦墓竹简
第三章 西方文明走下神坛
1.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反封建反专制之国
2.是西方文明走下神坛的时候了
参考阅读:华夏族生生不息的缩影——6000年渔洋村
第二部分 中国中世纪
第四章 一而百,百而一
1.中华文明的裂变与演化
2.“非法婚配”造就思想怪胎
3.法家反对儒家人治
4.儒家执政理念何时了
参考阅读:汉代公正的法治社会
第五章 儒效?儒效?
1.两千年来中国人是
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这种转变带来的远远不仅是生产力方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明形态上的发展与定型。
与其他地区的文明形态不同,中华文明从来没有间断过,哪怕曾经有过儒化和西化的巨大影响,这个文明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医学,乃至古典政治经济学仍存在于华夏族群的血脉中。
我们的先人生产粮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万多年以前,至今发现最早的农业遗存是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碳14测定其距今年代是1.4万年。一万年以内的新石器遗址密布中华大地,从中我们知道当时的华夏文明已经飞速发展。
早期先人的聚落较小,也没有明显的社会系统阶层分化。复杂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出现大约是在五千年前——华夏文明的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
通过对长江和黄河流域古文明的研究,历史学家许倬云将五千年前出现的复杂社会形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古代社会礼法不分的特点。
这种社会有相当数量的财富积累,制作礼仪性的贵重物品。同时具备有礼仪性建筑物的礼仪中心,礼仪中心也可能有层级的差异;一些人拥有较别人更多的财富与权威,社群之内遂有层级的分化;社会复杂化到达一定程度时,为了执行管理功能,即会出现权力的层级化,也就是从社会体走向政治体,终于形成国家的组织;聚落之间的层级化,会出现中心聚落,城市也可能有防卫设施,例如城墙、壕沟;为了礼仪与管理功能,会有专业人员担任这些工作,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可能发展了文字或其他类似的符号。
为了说明上述文明形态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内涵以及它在中华原文明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以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居住遗址为例。
柏杨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中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他认为神话时代显然是虚构的,传说时代含有事实成份,但这种成份很少。到了半信史时代,事实成份就大大增多了,而且这些事实能得到考古发掘物的支持——如果不是渭河上游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中国神话体系中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或许永远会被认为是几乎没有任何“事实成份”的神话,然而考古学家唤回了中华民族的深层记忆。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78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为期7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380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玉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清理出房址241座,灶址104座,灰坑和窑穴321个,墓葬79座,窑35个,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9条,大地湾遗址分为五个文明期,从距今约八千年一直持续到四千八百年前:
第一期距今8000~7350年,这一时期的大地湾先民制造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生产了中国第一种粮食——黍;
第二期距今6500~5900年,这时发掘出了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这一时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如鱼纹盆等;
第三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
第四期距今5500~4900年,此时的村落由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上有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似乎为“行政中心”,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复杂社会结构在这一阶段形成。
第五期距今4900~4800年,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大,达到275万平方米左右。
三皇之首伏羲的名字最早出现于《易经》、《管子》、《庄子》等先秦典籍中。传说他始画八卦,造书契代替结绳记事,教会人们种田捕鱼,驯养家畜。最早记载伏羲生平的是《易·系辞》,上面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
后来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时更详尽地记述了伏羲的生平:“太嗥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日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日庖牺。”
谁能想到,上述记述有相当一部分竞为大地湾考古所证实!
首先是伏羲的出生地。据《水经注》、《开山图注》、《续汉书·君国志》等史料载,伏羲生成纪。大地湾遗址所在的秦安从西汉时期就称成纪,今天,天水城西有明代兴建供奉“人文始祖”的伏羲庙,秦安县距大地湾7公里处的陇城筑有女娲祠,而且大地湾周围至今还保留着与伏羲“风”姓有关的几个地名——风茔、风谷、风台。
其次是伏羲氏的贡献之一——“以田以渔”。以前国际农史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的碳化黍标本在时间上与国外最早发现的希腊阿尔基萨前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表明早在七千多年前,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就是我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的种植地;另外大地湾出土的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和大量鱼纹陶器也说明捕鱼是我们先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然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有直线也有曲线,形状有竖道、箭头形、类x形和植物关纹样。有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郭沫若生前看到这些符号后就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标记,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