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借用人类行为模式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在识己辨人、笑傲职场与轻松生活等方面进行层层剖析,提炼出一套驾驭心理,游刃生活的操纵术。
运用心理操纵术来挖掘表象下潜在的心理根源,摆脱自身被动、附庸境地,转而借用对情绪、言行、心理的分析,行之有效地洞察、操纵周边种种,为您营造出和谐惬意的人生。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纠结的爱恨情感中,终日疲惫应对换来的往往却是事与愿违。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使自己居身主导?心理学操纵术将指引你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心理层面理解、影响、控制他人,让自己的意愿得以轻松实现。
本书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做到深入浅出,并配以简单、风趣的图解,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潜移默化中轻松体验文中精髓。
本书内文图示
第1章 自我篇:了解自己的艺术
1.自我知觉:认识自己
2.意识的分裂:意识与无意识
3.情绪认知系统:清楚自我的情绪
4.记忆(一):生存的本能
5.记忆(二):什么让生活变成了例行公事
6.习得性无助:为何总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7.安全感的缺失:为何会得焦虑症
8.安全感的获得: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模式
9.正确认识自我:克服巴纳姆效应
10.杜根定律:自信让你拥有自己的座位
11.做自己:找到人生的支点
第2章 识人篇:透过外表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
1.认知心理学:读懂人心的密码
2.相貌与生格:如何“以貌识人”
3.语言的局限:学会倾听他人的弦外之音
4.表情与心理(一):人的表情从何而来
5.表情与心理(二):“调理”表情有绝招
6.表情与心理(三):一眼看出谁在“演戏”
7.谎言:说谎中的心理学
8.揭穿谎言的技巧(一):你的身体背叛了你的心
9.揭穿谎言的技巧(二):鼻子与谎言
10.揭穿谎言的技巧(三):说谎的不同“境界”
11.肢体语言:人的身体会“说话”
12.服饰与心理(一):透过衣服颜色洞察人心
13.服饰与心理(二):透过衣服款式洞察人心
第3章 悦人篇:让他人喜欢自己的心理操纵术
1.动机心理学(一):不可不知的人性
2.动机心理学(二):了解他人的真实需求
3.满足他人的虚荣心(一):记住他人的名字
4.满足他人的虚荣心(二):了解他人的兴趣
5.维护自尊心(一):帮助他人的技巧
6.维护自尊心(二):寻求帮助的技巧
7.沟通术(一):运用他人熟悉的语言
8.沟通术(二):互惠关系定律
9.沟通术(三):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10.幽默的作用:用笑声拉近心的距离
11.感情的动物:善解人意有奇效
12.刺猬法则: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4章 谋人篇:获得他人支持的心理操纵术
1.说服的艺术:让他人心甘情愿帮助你
2.心理共鸣(一):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人手
3.心理共鸣(二):用对方的观点说服对方
4.心理引导:巧妙转变对方的观念
5.期待效应(一):赞许会成为他人努力的方向
6.期待效应(二):用你的期待激发他人的潜能
7.期待效应(三):激发他人自我期许的力量
8.巧用激将法:言辞让人跳起来
8.可视的语言:用图画说服他人
10.用事实说话:提出有力的证据
第5章 容人篇:避免与人结怨的心理操纵术
1.同理心(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
2.同理心(二):耐心倾听对方的抱怨
3.三明治效应:批评他人讲策略
4.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
5.远离雷区:说话要有所忌讳
6.点到为止(一):提出忠告有讲究
7.点到为止(二):牢记“过犹不及”
8.警惕自大心理(一):克服过度自信
8.警惕自大心理(二):切勿得意忘形
10.助人为乐(一):给孤僻者予开导
11.助人为乐(二):给不善理解者予理解
12.平等心:交朋友要有弹性
第6章 化敌篇:化解他人敌意的心理操纵术
1.自我防卫:人为什么会有敌意
2.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根源
3.自我调节:用爱与宽容化解敌意
4.尽早沟通:一开口就打动人心
5.笑语化僵局:用幽默消融敌意
6.显示谦卑:放低自己
7.自己人效应:与对方站在同一战线
8.中间人效应:巧用传声筒
9.继往开来:争执后重修旧好
10.沉默是金:用沉默显示你的力量
第7章 职场篇:职场中的心理操纵术
1.社交恐惧症:适应能力的缺失
2.首因效应:秀出完美的“第一印象”
3.心理名片:缩小与他人的心理距离
4.快速成长:尽早告别蘑菇定律
5.适应变化:以微笑面对陌生环境
6.帮助同事:避免地盘效应
7.蜜糖政策:适度赞美你的同事
8.谨防过度投资:同事之间保持适当距离
9.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10.坚持原则:以理服人,讲究艺术
11.适当收敛:让朋友表现得比自己优秀
12.做好自己:正视同事间的嫉妒心理
13.驾驭情绪:做自己的主人
14.团队精神:与团队共发展
第8章 用人篇:让他人积极效力的心理操纵术
1.海潮效应:吸引人才的奥秘
2.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应有的职责
3.马斯洛效应:满足他人的不同需求
4.培养成就感:避免不值得定律产生作用
5.游离效应:让每个人都找到一种归属感
6.瓦拉赫效应: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7.鲇鱼效应:让每个人都“活起来”
8.酒与污水定律:清除团队中的破坏者
9.异性效应:创建两性比例合适的团队
10.登门槛效应:有步骤地挖掘下属潜力
11.破窗效应:及时解决正在发生的问题
12.表率效应:凡事以身作则
第9章 管理篇:企业管理中的心理操纵术
1.组织心理学:管理人的方式
2.EAP系统: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工作效率
3.霍桑效应(一):关注即可提高效率
4.霍桑效应(二):牢骚的正面意义
5.沟通管理:企业组织的生命线
6.超限效应:开会次数越多越没有效率
7.木桶原理: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
8.参与管理:与员工一起实现组织目标
9.感动管理:提高员工的执行力
10.热炉法则:用规章制度来完善管理
11.霍布森选择效应:不要扼杀多样化
12.组织变革:企业如何与时俱进
第10章 商战篇:商战中的心理操纵术
1.商战(一):无硝烟的战争
2.商战(二):不争之争
3.品牌策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4.印刻效应:要做就做市场第一
5.羊群效应: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6.傍依策略:踩着别人的肩膀起飞
7.达维多定律:不断创新产品
8.投射效应(一):经商也要“因地制宜”
9.投射效应(二):号准顾客的脉
10.鱼缸理论:发现客户最本质的需求
11.贴身不如贴心:包装设计中的心理学
第11章 营销篇:营销中的心理操纵术
1.营销之本:把握消费者心理
2.名牌效应:打造企业的金字招牌
3.心理定价策略:照顾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4.斯诺勃效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5.利诱性销售:通过降价来促进消费
6.凡勃伦效应: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7.狄德罗效应:满足消费者的配套需求
8.情景营销:以顾客心理体验为核心
9.锚定效应:利用参考物影响消费者
10.布里特定理:为你的产品做广告
11.名人广告:明星代言的产品
12.乘胜追击:适时进行品牌延伸
第12章 两性篇:促进幸福的心理操纵术
1.男女有别:郎才女貌的心理学依据
2.光环效应:一见钟情可靠吗
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异性交往中的逆反心理
4.择偶标准:性格协调与需求互补
5.互相尊重:别尝试改造你的伴侣
6.接受天性:男人好色,女人好妒
7.心理距离:别让爱成为一种负担
8.承担家庭责任:拒绝“恐婚症”
8.满足她的安全感:女人天生爱管钱
10.打破沉默:远离家庭冷暴力
11.婚外情:不要玩火自焚
意识的分裂
意识与无意识
心理学家把人心分为意识心和无意识心两个部分。意识心是我们可以觉知到的部分: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快乐、恐惧、悲伤、犹疑等种种情绪都属于意识的范畴。无意识心是人类数百万年的种族记忆,家族传统,宗教、社会的制约,以及个人幼年经历等隐匿于内心深处的、很难觉察到的部分。
在幼儿时期,人基本上没有意识,一切行为皆源自于本能的反应:饿了就要吃,不高兴就哭,想尿就尿……在幼儿的眼中,他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体的,不知道“我”与“你”、“彼”与“此”是不同的。所以幼儿不会顾及旁人,不会想到人们制定的各种规矩,完全感性,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情商基本接近于零。
因此幼儿的知觉、思维、行动是完全一致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不需要通过理性分析作出判断,然后才“决定”去做。幼儿通常有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心计。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幼儿的自我知觉能力开始逐渐显现,逐渐从“天人合一”的混沌“无我”状态中分离出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很难记得3岁以前的事情。因为要有“记忆”,就必须要有一个记忆的主体——“我”——抽身反观,去回忆过去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儿童越来越发现,这种不控制自己情绪、随性而发的语言和行为不仅会伤害到他人,甚至伤害到自己。再加上文化、世俗礼仪的教育,儿童熳慢学会了压抑、控制情绪,学会了保护自己。
这样,儿童的很多情绪、情感就不敢直接用语言或行为表现出来了。这是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开始了其适应社会的漫长旅程。天长日久,这些被控制、压抑的情绪就会被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形成所谓的无意识。
有了控制、压抑,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未必是其深层的本能欲望反应,于是无意识和意识就逐渐分离了。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人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不断增长,理性的一面就逐渐生成了;与此相对应,人的无意识也被埋藏得越来越深,成为感觉不到的“暗物质”。
但是,本能与理性、无意识与意识是矛盾的,在人的每一项活动中,这两者无时无刻不在冲突、争斗着。一旦“生之所欲”占了上风,对权力、财物、名声、情感等种种诱惑就会生起强烈的占有欲;而一旦理性意识占了上风,就会尽量控制心中的欲望与冲动。尽量使自己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由此可见,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导致了内心的分裂。
情绪认知系统
清楚自我的情绪
情绪来自于情感,一个具有感知能力的人,用感官侦测环境中的人、事、物,接受环境的刺激;接着情绪的认知系统就会启动,来解释这个刺激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与条件;解释之后情感产生波动,第一个产物就是情绪。
喜怒哀乐等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有高兴事就乐,有伤心事就悲吗?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人在接受了特定刺激后所产生的相应的反应。例如,站在悬崖边,会感觉到恐惧;看到蓝天白云,就会心情舒畅;遇见心仪已久的人,心跳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感觉很紧张,等等。
这个理论看似十分合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对于一个刚刚失恋的人来说,他看到的阳光可能都是灰色的;同样是没考上重点大学,甲可能觉得无所谓,即使普通大学也不错,而乙可能感觉世界末日提前到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解释简单情绪、单一情绪如何产生的时候,传统的情绪理论是奏效的。而在加入了各种特殊因素,具体到某个人的时候,它就不适用了。它更倾向于生物心理学,把人当做纯粹的动物来研究的,过于机械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的性质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的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人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一评估一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认知系统可以在一刹那令情绪跃出。但这只是第一种情绪,接着,还会有第二种、第三种情绪不断地出来。由于各种情绪产生的频率极快,所以普通人往往只能觉察到第一种或最后一种情绪;如果有十几种、几十种情绪相继产生,人所觉察到的,就会是一种混合的“感觉”。莫名其妙的快乐或忧伤,往往就属于这种情绪混合之后的“感觉”。
情绪的认知系统决定产生的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决定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延续时间。不同的人接受同一刺激所产生的情绪可能会有显著的不同。而情绪认知系统是人自幼累积而成的,如果一个人从小都很快乐,情绪基调就是快乐与爱;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充满怨恨与冲突的家庭,情绪基调可能就是愤怒、忧郁、无助、焦虑。再加上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特的情绪认知系统。
因此,真正决定情绪状态的不是人所接受的刺激,而是人的情绪认知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如自己出生、成长、生活的环境,我们无力选择;但对于自己的情绪认知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使其保持在最佳状态。
记忆(一)
生存的本能
生活当中,如果想要成功地感知事物,就需要将现在的观察结果与记忆中的印象进行对照,可见记忆对正确认识事物非常重要。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胶水”。
《纽约时报》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成功者当中,90%的人记忆力都非常好;而失败者,大都记忆力较差。这样的说法或许有偏颇之嫌,但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会具有成就事业所必需的广博知识吗?答案肯定是No。
有了强大的记忆力,就有了一个智力库,能唤醒人们身上巨大的潜能,取得非凡的成功。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由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上有3万多个突触。可以说大脑的潜力几乎无穷无尽,然而,人对大脑的利用还极其有限。
科学家估计,普通人一生最多利用大脑全部能力的7%,就连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使用了大脑能力的12%。而出色的记忆力,就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
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就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据说他能记住每一个士兵的面孑L和名字,能将18世纪军事家所重视的一切军事理论全部熟记在心。在大战之际,拿破仑往往能捕捉到常人不易发觉的、转瞬即逝的战机;而且不用看地图,仅凭记忆就能果断地发布命令,从而改变两军的命运,使他的大军犹如狂风般席卷了整个欧洲。这使得他的名言“没有记忆的大脑,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流传至今。
记忆的丧失将导致自我的丧失、个人生活历史的丧失以及与他人持续交往能力的丧失。如果没有记忆,人们便无法进行学习,面临的每一种情境都将像初次时那样;如果没有记忆,人们便无法按照计划行事,最终导致生活能力的丧失。
可以说,记忆源自生存的本能。既然记忆如此重要,人们禁不住要问: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科学家认为,记忆与大脑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有关。一些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老鼠放在一个有明室和暗室的笼子里,喜欢黑暗的老鼠总是躲在暗室里。科学家多次电击这些老鼠,把它们训练得害怕黑暗。然后再把这些老鼠脑子里的化学物质提出来,注射到正常老鼠的脑子里,结果这些老鼠也变得害怕黑暗了。这个实验说明,记忆的形成类似于条件反射。人在接受某种强度较大的刺激之后,会把导致这种刺激产生的情境通过编码储存在大脑当中;当人再次接收到相似的刺激时,大脑就会把曾经编码的相关信息解读出来,形成意识——这就是记忆的工作原理。
记忆(二)
什么让生活变成了例行公事
认识事物总是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但如果太“熟”,可能就会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为什么生活会变成例行公事?为什么总感觉毫无生机,没有任何新鲜感?为什么每一天似乎总是前一天的重播,后一天的预演?一切都是因为记忆。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心中就充满了莫名的忐忑与新奇。对这个新环境,我们充满了探索的热情,既希望有预料之外的“艳遇”,又隐含着一丝恐惧与担忧,因为一切似乎都不可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陌生的环境变得熟悉了。又过了一些时问,连“熟悉”的感觉也没有了,一切又回到了进入这个新环境之前的状态。人来人往、潮起潮落,上班下班、上学下学,工作生活、生活工作,陌生一熟悉一麻木,生活又一次陷入了例行公事的循环。有的人禁不住问道:难道真的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吗?
看到一棵树,通过观察它的枝干、叶子等外部特征,我们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记忆,“知道”这是一棵白杨;闻到一股气味,经过鼻腔黏膜、嗅神经、味蕾的综合分析,我们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记忆,“知道”这是泥土的香味。这是我们捕捉到的记忆的瞬间。在现实当中,整个过程其实是瞬间完成的。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记忆的过程就是“命名”的过程,这也是认知事物与学习知识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不去想它是月季还是玫瑰,不去判断它是含苞待放的还是即将枯萎的,甚至不去想——它真美……不要通过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思想下任何结论,没有任何目的,只是纯粹地“看”。
当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时,忘掉他留给我们的或喜或忧的印象,忘掉他给我们的恩惠或伤害。一对夫妻吵架了,第二天他们仍然怒目相对,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活在昨天的记忆中。
我们很少真正去“看”,对于被层层记忆、重重知识包裹的大脑,我们似乎只是活在记忆中。我们的大脑在通过记忆去翻译、解释身边的事物,而大脑活动时,会扭曲自己所见,因此也就无法看到眼前的事物究竟是怎么样的。
因此,在我们眼里,一切事情似乎都是“旧”的,经历过的。“看”,似乎已经成为孩子的专利,只有他们的眼睛是新鲜的,也只有他们能看到那永远新鲜的事物。
记忆就像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有用的、必不可少的,但如果累积过多、应用不当,它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P2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