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雕漆》是一本为数不多的全面介绍雕漆艺术的书籍。本书对雕漆艺术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介绍了雕漆的材质、种类、制作工序和技艺传承的现状,同时附有大量现代北京雕漆名作欣赏,让读者在感受雕漆艺术魅力的同时,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序一
序二
前言 京师奇葩名天下——记北京雕漆
第一章 雕漆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汉代以前的漆文化
第二节 唐代雕漆艺术的诞生
第三节 宋代雕漆的发展
第四节 元代雕漆的风貌
第五节 明代雕漆的确定
第六节 清代雕漆的兴衰
第七节 民国期间的北京雕漆业
第二章 现代北京雕漆
第一节 北京雕漆的恢复期和振兴期
第二节 北京雕漆的全盛期和衰落期
第三章 雕漆的工艺特点
第一节 雕漆的材质——大漆
第二节 雕漆的材质——油脂
第三节 雕漆的特殊性
一、材料的特殊性
二、漆器的依赖性
三、色彩的专属性
第四章 雕漆的种类、制作工序及工艺
第一节 雕漆的种类
一、从材料上分类
二、从用途上分类
三、从工艺上分类
四、复合型分类
第二节 雕漆的制作过程
一、漆的制作工序
二、桐油的调制
三、制胎工序
四、作地、作里工序
五、光漆工序
六、印画工序
七、雕刻工序
八、烤制、打磨工序
第三节 雕漆的工艺技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生漆,并制造出了漆器。7000多年前的浙江 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只木制大碗,是用一整块木料刳制 而成,内外髹涂了朱红大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漆器。此件漆器的 出土,说明我国先民是最早发现漆,并懂得用漆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民 族。浙江余杭河姆渡的木漆碗里外髹涂的红色涂料,便是由大漆加赤铁矿 粉调制而成的。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也发现了漆饰,如江苏吴江县团结 村梅埝出土的漆绘陶器,棕色漆为底,上髹金黄棕红漆绞丝纹图案。从文 献史料上看,反映古代知漆、作漆、种漆、贩漆的记载则更多。《山海经·西山经》曰:“又北百八十里日虢山,其木多漆棕。”“又西三百五十 里日英靼之山,上多漆木。”《诗经·大雅·绵》中日:“绵绵瓜瓞,民 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直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大漆是从一种叫漆树的树身上割取下来 的汁液。漆树乃中国特产,生长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潮湿、温润的山地环 境中,十年成材,可以割漆。我国古代先人很早就发现了漆树汁液的物理 性能,可以用来髹涂器物,使之延年不腐,也可以用来充当黏结剂,黏合 木器、皮革。《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 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额缘,觞酌有采,而 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从文中可以得知,在尧、舜、禹时代,社会发生了财产地位上的分化,这种矛盾和分化的显著标志,便是根据器物上髹饰彩漆的颜色来确定尊卑。西周时期,对经营漆树的 行业课以重税,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周礼·载师》日:“唯 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春秋战国时期,种植漆树、经营生漆业成为致 富的重要途径。《史记·货殖传》载:“陈夏千亩漆……通邑大都,木器 髹者千枚……漆千斗……比千乘之家。”尤其到了战国时期,漆器制作迅 速发展,大到宫殿建筑、车辆、家具、器皿、器物的髹饰,小到弓箭、文 具、乐器的装饰等,无不用漆,漆器制作日益普遍。在奴隶制的殷商王朝灭亡后,青铜器文化也迅速衰败,特别是到了秦 汉时期,起而代之的漆器文化迅猛发展。从目前挖掘到的战国、秦汉、魏 晋的出土文物来看,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漆器。尤其是汉代 的漆器艺术,明显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甚至成为历史断代的标志 之一。刘良佑在《中国器物艺术》中认为:“西方近世文学史家,甚至以 ‘玉石文明’、‘瓷器之邦’、‘漆器文化’这些名称,来作为中国某一 时期的代表,或是用这些名称直接称呼我们的国家。”汉代的漆器,主色 调是黑、红两色,纹饰的一部分是仿青铜器纹样,更多的则是具有汉朝独 有的文化特征。平面漆饰有平涂彩绘漆器、金银平脱漆器、螺钿镶嵌漆器、贴金錾金漆器、金银扣漆器,另外,戗金、填漆、堆朱等漆技都相当发 达。秦汉时的厚葬之风和汉代的奢华之风,把漆器制作推向极致,漆器上 镶嵌的金、银、珠宝将其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在汉代,则常常将所有工序 和工匠的名字都镌刻在漆器上,如贵州清镇平坝出土的西汉耳杯漆器上的 铭文写道:“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洎画木黄耳桔。容一升十六 龠。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洎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椽林、守令史潭主。”显然,这些记载表明制作一件漆器工序多、分工细,更说明每种工序均有特定的 技艺和掌握这种技艺的手工工匠。但是在这个阶段中,雕漆器还未出现。第二节 唐代雕漆艺术的诞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重要时期。当时,全国各地均有漆 器制作,尤其是在湘楚、四川、陇南、云贵等地,漆器制作都比较发达。江苏扬州在唐代时就是脱胎漆器、金银平脱漆器、漆木家具、螺钿镶嵌漆 器的著名产地,当时皇宫中的不少漆器均是来自扬州一带。《新唐书·地 理志》载:唐僖宗乾符六年(879),高骈任淮南节 度使,一到任便下令制 作“漆器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五事”。由于唐朝处在一个社会稳定、民族和 谐、与周边邻国交流密切的互惠时期,这就促使许多手工制造业蓬勃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瓷器的出现和丝绸的大量制作。原始青瓷在晋、南北 朝已初见端倪,而唐代则给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瓷器有着玉石般的光泽、硬度和质感,由于生产成本低,能够成批制作,比成本高的漆器有着更 大优势,可以替代过去许多由漆器和陶器承担的生活用具。因此,漆器制 作业急速萎缩。漆器面临的挑战,不仅源于此,也来自唐王朝的禁令。当时唐代崇尚 华美,“生享乐,死厚葬”的风气极为浓厚。但是过度的奢华又造成了巨 大的财政负担,给社会增加了极大的物质损耗,朝廷不得不对自汉代以来 的厚葬风气进行干预,其中也包括对华贵漆器的限制。《御批资治通鉴》 载,当唐太宗问他的大臣,舜造食器,用漆髹器,为什么有十多个人出来 反对呢?黄门侍郎褚遂良回答说:“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将以金 玉为之,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这就是说,追求奢侈腐化,则是亡国之路。漆器不禁止,那么将消耗更多的金银玉宝,使国家削弱。所以爱护君王的忠臣,应当事先提醒。若等到国家已经危 亡,再讲也没有什么用了。到唐玄宗时曾下令:“凡诸送终之具,并不得 以金银为饰,如有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还 官。”鉴于安史之乱的教训,朝廷又颁严令:“禁珠玉、宝钿、平脱、金 泥、刺绣。”到唐代宗时又再次下旨:“七年六月诏戒薄葬,不得造假花 果及平脱、宝钿等物。”这种对平脱漆器、金银漆器、嵌珠宝螺钿漆器的 禁令,沉重打击了漆器的生产,使得原本兴旺的漆器制造业迅速衰落,漆 器品种也大大减少。而禁令之风,一直延续到五代。《五代令要》载:“凡棺椁不计官品,并不得于棺椁之上雕镂画饰,施朱窗、栏、槛、楹等。”从目前发掘到的唐代出土文物看,汉墓中极其丰富的漆器,到了唐墓中 突然没有了,仅有少量素面单色的漆器器物,其原因就是瓷器出现和厚葬 禁令的双重结果。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