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 NX8.5中文版模具设计高手必备118招-(含光盘1张)
定 价:69 元
- 作者:尚新娟
- 出版时间:2014/7/1
- ISBN:9787121234828
- 出 版 社:电子工业
- 中图法分类:TG76-39
- 页码:392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以UG NX 8.5中文版软件为基础,详细介绍UG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模具设计技巧。
全书共分为8章,每章都插入了大量的实战案例供读者练习。第1、2章主要介绍模具基础知识和UG软件的应用入门知识。第3~7章主要详解利用UG MoldWizard进行模具设计的完整流程。第8章主要介绍Autodesk Simulation Moldflow Insight软件的模流分析方法,内容包括操作界面、分析流程、功能命令等相关知识。
本书附赠一张DVD光盘,内容极其丰富,包含全书所有实例的素材和源文件,以及时长近8小时的高清语音视频教学,专业工程师讲解,可以大幅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本书图文并茂,讲解层次分明、思维简明、重难点突出、技巧独特。1、行业一线人员精心编写;2、精心筛选,选出最实用的118招;3、丛书内容得到多家专业培训机构认可,并选为教材。
第1章 模具工程师必备知识 1
设计展现——模具技术与要点 2
01 材料分类及概念 2
02 设计材料与模具 3
03 模具的基本类型 7
04 模具报价图的绘制及订料 9
05 注塑工艺对塑胶制件结构的要求 11
06 模具对制件结构的要求 14
07 模具设计总体要求 16
08 模具设计依据 16
09 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一般流程 17
技术盘点 17
第2章 UG建模技巧17招 19
设计展现——UG NX 8.5建模技巧 20
01 加载工具条 20
02 模型的着色方法 21
03 图层设计技巧 23
04 产品模型的测量 26
05 利用“拉伸”命令创建模具工件 29
06 抽壳工具的使用技巧 30
07 对象变换的应用 31
08 移动对象 33
09 产品的壁厚检查 35
10 产品的拔模分析 38
11 产品的区域分析 39
12 抽取区域面的方法 42
13 产品破孔修补方法之一 44
14 产品破孔修补方法之二 48
15 产品破孔修补方法之三 49
16 产品破孔修补方法之四 51
17 分型面的检查 54
技术应用——手动分型面设计的全过程 56
技术盘点 63
第3章 MoldWizard分模应用 65
设计展现——分模前的技术准备 66
01 初始化模具项目 66
02 模具设计验证 67
03 模具坐标系的设置方法 69
04 多件模的初始化和模具CSYS的设置 71
05 多件模的工件设计 76
06 注塑模工具——创建方块 80
07 注塑模工具——分割实体 81
08 注塑模工具——边缘修补 84
09 注塑模工具——修剪区域补片 87
10 注塑模工具——扩大曲面补片 90
11 注塑模工具——合并腔 91
12 注塑模工具——修剪实体 93
13 注塑模工具——计算面积 95
技术应用——应用注塑模工具分模 98
技术盘点 101
第4章 分型线设计技巧 103
设计展现——分型线的设计要点 104
01 分型线的基本确定方法 104
02 利用“抽取曲线”找出分型线 106
03 利用“区域分析”找出分型线 108
04 利用“面拔模分析”找出分型线 115
05 考虑产品外观质量的分型线设计 121
06 考虑便于分型面加工的分型线设计 124
技术应用——塑胶盖分型线设计 129
技术盘点 131
第5章 分型面设计技巧 133
设计展现——具有典型代表的分型面设计 134
01 分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34
02 设计在最大截面处的分型面 135
03 平面分型面 140
04 斜面分型面 142
05 曲面分型面 148
06 分型面的转折位 157
07 使制件留在动模侧的分型面 166
08 有利于排气的分型面 169
09 平衡侧压力的分型面 172
10 流道位置分型面的优化 179
11 避免尖、薄钢位的分型面 187
12 补孔面技巧——有同轴度要求的破孔修补 191
13 补孔面技巧——保证锥形孔两端尺寸的破孔修补 194
14 补孔面技巧——侧面穿孔的修补 196
15 补孔面技巧——侧面缺口修补 201
16 补孔面技巧——破孔插穿修补 204
17 补孔面技巧——破孔碰穿修补 206
技术应用——UG产品分型面设计方式解析 209
技术盘点 214
第6章 成型零部件设计技巧 215
设计展现——型腔、型芯与镶件设计 216
01 成型零件分割失败的解决方法之一 216
02 成型零件分割失败的解决方法之二 221
03 整体式成型零件设计 227
04 整体嵌入式成型零件设计 236
05 常见镶件拆法 245
技术应用——UG自动分模的镶件拆法 254
技术盘点 258
第7章 模架、系统与机构设计技巧 259
设计展现——模架、系统与机构设计 260
01 自动分模的模架设计方法 260
02 手动分模的模架设计方法 264
03 浇口套和定位环设计方法 270
04 流道、浇口和冷料穴设计 275
05 侧向分型机构设计技巧 282
06 冷却系统设计 286
07 顶出系统设计 292
技术应用——UG MW系统与机构设计 296
技术盘点 306
第8章 ASMI 2013模流分析方法 307
设计展现——ASMI 2013应用基础 308
01 有限元分析基础 308
02 Moldflow分析流程 309
03 Autodesk Simulation Moldflow Insight 2013软件介绍 310
04 ASMI 2013应用基础 313
05 分析报告制作 320
06 ASMI分析模型要求 321
07 创建几何 326
08 处理模型实体 336
09 浇注系统设计 338
10 冷却系统设计 348
11 模具镶件设计 350
技术应用——电池盖ASMI分析 352
01 设计任务介绍 352
02 ASMI前期分析 352
03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359
04 冷却+填充+保压+翘曲分析 363
05 初步分析结果解析 368
06 改善后的优化分析 375
技术盘点 383
我的一位从事模具技术培训的朋友,常到全国各地进行教育培训。某天,他遇见我便诉苦:“学生们老在我面前埋怨买不到好的参考教材,希望能出一本有价值意义的好书。”“没问题,我想咱们应该携手,将多年来在模具设计行业中获得的经验,再加上软件的技巧应用,写出符合广大初学者都能快速掌握的模具设计参考教材。”我回答道。
在这个谈话过程中让我萌生了想写本让所有人都很容易学会UG,而又能快速掌握模具技术的设计教程,让学习变成快乐的旅程。
于是这才有了我与朋友的经典之作——《 UG NX 8.5中文版模具设计高手必备118招》。在我们的这本经典模具设计教材指导下,一般三个月的课程,初学者一个月便可顺利完成,并在工作中熟练运用。
流传N年的励志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因此变成:“书山有路捷为径,学海无涯甜作舟!”
本书内容
本书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易烦就简、贴近工程,把众多专业和软件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每章的具体内容中。
全书共分为8章,每一章都插入了大量的实战案例供读者练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模具工程师必备知识:本章重点讲解模具初学者应掌握的模具基础知识,包括模具设计流程、模具种类与结构、模具材料与制造工艺、模具设计标准等。
第2章——UG建模技巧17招:利用建模环境下的拉伸、旋转、扫描、曲面造型、特征操作、编辑等工具来辅助完成分型面、成型零件的拆分等工作。
第3章——MoldWizard分模应用:讲解的是利用UG MoldWizard设计模块对产品作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产品结构的分析、模具项目的初始化、模型的测量、模具设计验证、注塑模工具的应用等。
第4章——分型线设计技巧:本章所讲解的分型线设计内容将是比较新颖的,主要体现在不同产品中如何判断、析出、变更分型线。分型线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产品直观上不能判断出分型线,可以借助于一些UG的设计工具来完成。
第5章——分型面设计技巧:本章所介绍的分型面设计包括3部分内容:分型面手动设计、分型面自动设计和分型面综合功能设计。讲解方法按从简单到复杂、由常见到不常见的顺序进行。
第6章——成型零部件设计技巧:本章所讲解的内容力图与真正的实战相结合,让读者直接从新手向高手迈进,也是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7章——模架、系统与机构设计技巧:利用MoldWizard的系统设计功能,完成模具的模架、标准件、浇注系统、顶出系统、冷却系统、排气系统及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
第8章——ASMI 2013模流分析方法:本章主要介绍Autodesk Simulation Moldflow Insight 2013软件的操作界面、分析流程、功能命令等相关知识。
本书特色
本书的写作风格,以实用、易理解、操作性强为准绳,以具体实际工作案例运用为脉络,在案例设计软件运用过程中,学会软件每个环节的具体使用方法。同时也会根据案例设计情况所需,穿插部分设计过程中模具工程所必备的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本书定位于模具初学者及模具知识提升的朋友,同时也为软件操作者打下良好的三维工程设计基础。
作者信息
本书由山东建筑大学尚新娟老师编著,参与编写的人员还有张阳、龙奎、兰永杰、刘中原、邱婷婷、刘俊、高长银、王美娜、贾广浩、罗来兴、常白、赵斌、杨思剑、张云杰,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素材,在此诚表谢意。
感谢您选择了本书,希望我们的努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您把对本书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
版权声明
本书所有权归属电子工业出版社。未经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本书内容及光盘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否则依法究责!
翔宇工作室
xiangyu_boo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