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禅.是开在诗里的花
本书以千百年来极富禅理的古诗词为载体,解读了蕴含其中的无限禅意。这些貌似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书中,你却能寻到别样的天地,巧遇那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禅意。全景呈现中国历代古典诗词的禅与悟,让你在喧嚣尘世独守一份无为境与自在心。
都市身心灵修行课:读诗悟禅,透悟人生真谛,净化尘世心灵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慢慢地领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平和,不也很好吗?
001 待回首,水色微蓝 / 001
002 何处染成尘埃 / 004 003 日光中开出禅花 / 006 004 沉浮尘世自在身 / 009 005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012 006 任雨反复来过 / 015 007 落入空寂的世界 / 018 008 一片迷濛一片伤 / 020 009 不曾离开这万丈红尘 / 023 010 思念不得相见 / 026 011 心如明镜不染尘 / 029 012 他不悲秋 / 032 013 眼前的时光即是欢喜 / 035 014 心就这样不增不减 / 037 015 隐的是身,不是心 / 040 016 心无纷争便无恼 / 043 017 静坐一炉香 / 046 018 本无一物 / 048 019 此身清净,是最好的禅 / 050 020 若不计较,自无烦恼 / 053 021 这个世界平等如一 / 055 022 踏出自己的脚印 / 057 023 驱散嗔怒的乌云 / 059 024 一派风清云淡 / 061 025 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明澈 / 064 026 一花一世界 / 067 027 竹里清风,竹外红尘 / 069 028 心有红菊 / 071 029 出路 / 074 030 从破除执念开始 / 076 031 把月当月 / 079 032 谁都无法逃脱 / 082 033 缘本了无痕迹 / 085 034 每一朵梅里都有春天 / 087 035 守住心就能达到 / 089 036 莫让浮云遮望眼 / 092 037 尘外之心看尘埃 / 095 038 心在水云间 / 097 039 只在该绽放时绽放 / 100 040 在澄明中自成世界 / 103 041 无得是得 / 106 042 心似莲花开 / 109 043 念无所念,住无所住 / 111 044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 113 045 领悟 / 115 046 云是洒脱 / 117 047 静看梅花怒放 / 120 048 梅落风骨犹存 / 123 049 过去事已过去了 / 126 050 能有几人知 / 128 051 人世往来是平淡 / 131 052 云痕一过 / 134 053 相见总是恨晚 / 137 054 一切都会有圆满的结局 / 139 055 白云明月,一任西东 / 141 056 心安,贫也乐,苦也乐 / 144 057 心境澄明无挂碍 / 147 058 苦恼的根源是执着 / 149 059 只在一池中 / 152 060 一树古梅,一点心魂 / 154 061 此身寂寞有何妨? / 156 062 今日不知明日事 / 159 063 随缘而作 / 161 064 不说人间事 / 163 065 有无之间 / 166 066 傲然于尘世 / 169 067 退步原来是向前 / 172 068 心在这一刻宁静至极 / 175 069 心地了然,浮生若梦 / 178 070 只要己心知 / 180 071 留住生命的安静 / 183 072 回归本心 / 186 073 梅子熟了 / 188 074 看尽缘生缘灭 / 191 075 生命的布袋 / 193 076 藏或不藏,心静为安 / 195 077 脱离尘根,明心见性 / 198 078 无风无幡也无心 / 201 079 生命最美的状态 / 204 080 此心怡然 / 206 081 苦求而不得遇 / 209 082 透天彻地的空 / 211 083 磨砖不能成镜 / 213 084 从内心去体悟 / 215 085 守定一颗心 / 217 086 懂得这一片清冷 / 220 087 直面广阔世界 / 223 088 山自高,水自深 / 225 089 剔除所有的成见 / 227 090 善待心中的“闲田地” / 229 091 浮云任去来 / 232 092 解脱就是打破限制的框框 / 235 093 跳出方寸天地宽 / 237 094 不急不躁,不疾不徐 / 240 095 护持本心,活得自在 / 243 096 在这人间自在而过 / 246 097 人生如飞鸿踏雪泥 / 249 098 心安稳,梦也安然 / 252 099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254 100 故乡不在他处 / 257
001 待回首,水色微蓝
\\t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 \\t 宋代,是一个除却巫山云雨、剪下半阕瘦词的时代。摒除了唐的大气浑雅,而独爱梅的幽韵冷香。正如南宋人赵师秀所形容:“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由此可见宋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深。 这首“墨梅”诗是一首将禅意融入诗画中的作品。“墨梅”即为“画梅”,也就是画中之梅。“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简单的四句诗将我们带回一个充满回忆的画面,那是虚舟普度大师常常有的一个关于梅的遥想意境。 虚舟普度是南宋江都人,俗姓史。少年时,他虽然学习儒家经典,但是颇有向佛之心。有一天,他在学堂中读书,因天气燥热,不觉睡着,梦见自己到各处游览。梦里有一个术士给他相面,说:“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他则唾之而答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醒来以后,他“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后来,他正式步入法门,寻求另一种智慧。 关于梅的诗,我们不能不提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性情孤高自傲,隐居在杭州的西湖,他结庐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超然世外。林逋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边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互往还。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细细读来,梅花的清幽香逸与淡雅娴静似乎浸透了整个时空,无怪乎被誉为千古咏梅之绝唱。 多年以后,另一个凄冷的黄昏,虚舟普度遥想当年林家之梅,那是怎样的精妙高雅,令人神往啊。于是他挥毫泼墨,寥寥数笔,一幅绝妙的梅花图已跃然纸上。可是再细细斟酌,“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那“疏影横斜”是跃然纸上了,而那“暗香浮动”终是缥缈虚无,不可触摸的。 虚舟普度不禁怅然,抛笔转身,走出房间,独自徘徊在幽然小径,落寞踌躇而对天长叹。纵使当年多么风华绝代,如今早已清香不在,风雅无存。宣纸上的描摹再形象、再生动,也是花之易画而香之难形,终是如道,不可说不可破。凡能言语叙说的、落纸能摹的,终落下乘。 身处红尘中,日日为无尽的烦恼所困扰。很多烦恼其实只因为我们执于偏见,执着于世界之“形”才生成的。我们需要修为。修为之路,不是要我们远离尘世,只需要我们在都市之中,在工业品、机械化的生活和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嗅得那一缕梅花香。 然而,很多人日日诵经,时常修道,恐怕也难以超脱。这只因为他得了文字的皮毛之“形”,而难获禅家精髓之“香”。修为的路,我们终究不能只得“形”,还是得达到“意”之境界。 当经历无数挫折磨难与困苦,我们再睁开布满沧桑的双眼,心已平静至极时,回首来路,那绚烂至极的青春,早已化作风轻云淡,那人生路上的阴霾也已悄悄散去,唯留一片水色微蓝。蓦然发现,那丝丝缕缕的幽然寒香早已深植心头,飘散不去。 让我们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种植下这一株寒梅,时时沐浴在它的幽幽暗香中。当我们终能了悟世间、了悟生活,得“意”而忘“形”时,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知否知否,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t \\t \\t002 何处染成尘埃 \\t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 \\t 读过神秀的“身是菩提树”诗的人看这几句诗,真心地满脑子疑惑:菩提树怎么会不是树,明镜台怎么不是台呢?大千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怎么就会无一物呢?难道神秀智者告诉我们的,竟然都不对?这个惠能,究竟要说什么意思? 且端一杯茶,让心绪宁静,再来细品这首诗的悠远滋味。 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爬楼梯,只有爬过了低层的梯子,才能到达高层。神秀的诗是送我们攀上更高境界的梯子,而惠能的这首诗,是另一层更高的梯子而已,透过它,我们可以领悟不曾领悟的世界本质。 美丽的菩提树枝繁叶茂,今日摇曳多姿,郁郁葱葱,但明天,它可能会叶落、会枯萎,会失去生命而化为尘土;漂亮的梳妆台也一样,今日它熠熠生辉,明日则可能被打碎、被抛弃,最终化为齑粉。在这世界上,有哪样东西可长存于世,永不变化,永不消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有具有具体形象,可触摸可感知的事物,都只是“色”,它来自虚空,也将消散于无形。这世界的本质,不过是虚空而已。所以,说什么菩提树是树,明镜台是台,它们其实根本都不存在。这世界既然一切都不存在,又哪里去沾惹尘埃?! 真是醍醐灌顶。原来,神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如何在尘世中保持本性不变。他看到凡尘俗物对人的束缚,力求“勤拂拭”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平静。惠能的教诲是直达目的,直指人心,给人当头棒喝,立刻了悟。 如果,这世界不过一场梦幻,那我们何必执着于得失,又何必强求拥有?如果,人生终将归于虚空,我们又何必给自己套上枷锁,让短暂的人生充满痛苦?放开一切,放弃人世那些浮华虚无的追求,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远明净,不受玷污。这才是人生的真谛,是保持自我本心的真谛。 难怪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惠能,也难怪神秀感慨说:“他(惠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惠能的“无师之智”就是“顿悟”,是刹那间而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惠能和神秀都跟从弘忍智者学习,弘忍过世后,惠能住在韶州的广果寺。史书记载,惠能没有到来之前,韶州的山林之间多有虎豹,等他来了之后却“一朝尽去”,于是“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神秀在当时深受皇家重视,武则天希望封他为国师,但神秀认为惠能才是正宗传人,所以举荐惠能。惠能拒绝了皇家的征召,神秀又写亲笔信给惠能,结果惠能对使者说:“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他始终没有北上京城,而是留在当时还算落后的南方。惠能广泛宣扬他的智慧,渐渐“顿悟”占领上风,成为文人雅士们最喜欢谈论的内容。惠能说,他的“顿悟”适宜引导上等资质的人彻悟人生,而“渐悟”与“顿悟”,并没有优劣之别。 渐悟与顿悟只是因为人有聪明、愚钝而产生的,不管是“渐”还是“顿”,它们都只是方式,只是一种途径,通过它们,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并获得最终的解脱和人生的圆满。所以,不管“渐”还是“顿”,我们寻求的都只是结果而已。 \\t \\t \\t003 日光中开出禅花 \\t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 (师鼐清风楼上) \\t 顿悟是讲究机缘的。一个人一生难得有一次顿悟的机缘,若真碰上了,那就是有福的,是值得欣喜恭贺的人。 每一位智者开悟的机缘各不相同,看到水中的倒影而顿悟,或者被别人一声大喝而顿悟,还有因为丢石块敲在竹子上顿悟的。顿悟的机缘形貌各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 这各种顿悟时刻汇成了禅的奇妙景象,它吸引着我们步入禅的世界,领悟人类思想的奇妙境界。我们思考,我们沉吟,只为解读那依赖心心相传的秘密。 唐代的师鼐智者,出家多年都还不能彻悟。谁也想不到,他的顿悟机缘在于官斋,在于一抹阳光上。 那一日,师鼐接受闽王的邀请,前往清风楼赴斋。坐在楼上,清风徐徐,师鼐禅师举目四望,忽然看到窗外日光融融,霎时心下大悟。他写下偈子,并把偈子呈送给智者义存,请他印证自己。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 义存读着师鼐的偈子,不断点头。对这首开悟诗,义存表示认可,禅林中就又多了一则奇妙的顿悟故事。 不知道我们已经看过多少次日光,看过多少情景下的日光月影,但我们却未能如师鼐智者一样开悟。他的顿悟真是奇特,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他从日光里究竟悟到了什么真谛呢? “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这就是师鼐智者悟到的深意了。“普通”是梁武帝的年号,那正是达摩远道而来带来禅宗的时候。师鼐相信那久远以前的事情,相信达摩祖师东土传法的事实。可是,师鼐却说禅的智慧并不是达摩等人从葱岭那边带来的。 佛教千里迢迢从西域传入中华,历经无数智者的努力,才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师鼐怎么就说禅不是从葱岭那边带过来的呢? 这些疑问汇聚在一起,简直要让人怀疑禅的存在和意义了。可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些真正解悟的人都明白,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本心和智慧原本就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心里,它不是从外带来,也不是凝驻在我们身上不变的,它随形变化。师鼐看到日光,恍悟的就是触目皆菩提,一切现成即心即佛,都在当下而已。 智者反复启悟我们的,正是这当下的意义。我们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都不重要,也不可感知。我们可感可知、可把握的,只有当下。 关注自我,开启自我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千千万万的道理讲遍,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懂得的道理最重要;千千万万的麻烦都经历,我们还是发现,自己靠自己、自己救自己才是正道。禅法真意,反复来说的就是让我们回归自我的内心,发现我们本有的真性而已。 没有人能替代我们成长,也没有人能替代我们来领悟这整个人生,我们需要自己努力,自己跋涉,才能走到人生的最高境。师鼐圆寂之时口占偈语曰:“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还源无别旨,今日与明朝。”所谓声色犬马,早晚都会消失殆尽。一旦深归尘土,唯一留存的只有时间,今日复今日,明日复明日,而我们的跋涉永无停止。唯有在这时间的流逝之中,唯有在这不断的跋涉旅途上,我们才能够得到人生的真谛。 一切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我们终究有一天会像那些勤奋修行的智者们一样得到证悟,得到我们该得的人生领悟。 \\t \\t004 沉浮尘世自在身 \\t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金屑眼中翳) \\t 人人都知道黄金的价值。因为难得,黄金成了富贵的象征,它可以打造成精美绝伦的器物,标志主人的身份地位。然而,这极有价值的黄金也可能让人痛苦、让人烦恼。一粒细小的黄金微屑,就算是极小极小的一粒,若落入眼睛,对我们而言,它就变得可怕可厌起来,一点儿都不尊贵了。俗话说“金屑虽贵,落眼成翳”,这一粒金屑会使我们的眼睛失明,让人陷入痛苦中。 如同黄金一样,摩尼宝珠华光灿烂,耀人眼目,但把它包裹在衣服里,就如同蒙上灰尘,它再也不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不管是贵重的金屑,还是美丽的摩尼宝珠,若放错了地方,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而变成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东西。就像一株扶芳藤,摆放在书桌、几案上,它那一抹绿色会让人心醉,惹人怜爱。它默默吸附灰尘,给居室增添洁净,增加绿意。可长在墙角野地里的扶芳藤,不过是杂草一株。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正视自己,不懂得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也容易摆错自己的位置而浪费一生,一无所获。 文偃是晚唐五代时著名的僧人,他还是云门宗的创始人。《禅林僧宝传》记载,文偃“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在化导学人时,文偃习惯用一个字做回答,说破禅旨,故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的美称。 对于世人所看重、所喜爱的黄金,文偃有不同看法,他说:“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在文偃看来,自我的灵性、自我的价值就像黄金和摩尼宝珠一样宝贵,它们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但物质世界太过纷杂,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我们只向外看,向外不断索取。 我们有了自行车,还想要小轿车,有了小轿车,还希望有大游轮,有私人飞机。不断的物质欲求让我们惶惶不安,不可终日,没有片刻的安宁。我们忘记了自我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这些昂贵的东西,而在于我们的内心。生命的根源,是精神的升华,是心灵的开悟。如果,我们自己丢弃了自我的内心,那还指望谁来帮助我们呢?一种思想再伟大,再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不去追求理解,不去用它唤醒我们内在的智慧,那这种思想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 所以,自身的价值需要向内索求,学习一种思想,目的应该是唤起我们自我的觉醒。 大诗人李白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没错,只要找到你合适的位置,你必然是有用之才,然若强求不是自己的位置,那么有才能的人,也会变成朽木一段,一无所成。就好比迈克尔杰克逊一定要打拳击,而老虎伍兹一定要唱歌一样,其结果就只能是世界上多了两个平庸的人,而没有了流行巨星和超级球星。 要准确定位自我,需要深刻地认识自我,明白自我的价值。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志,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走到哪一步,在于自己想做什么,想走到哪一步。 选择自己的道路,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邯郸学步,不东施效颦,活得自我,活得坦率,那么是金子自然熠熠发光,是宝珠自然荣耀圆润。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这样说:“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时,就亲自创造了它。” 同样,在现实里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可以创造它。“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如若我们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心灵和选择,那么老天也会帮助我们。 听取文偃的劝告,让我们回归自我,珍重自己,珍视自己的才能,给它用武之地。做到了不荒废自己,我们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在纷繁的人生中活得坦然,活得自在。 \\t \\t 005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t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 \\t拥有一颗怎样的心,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会是怎样的模样。一个心地单纯、浪漫欢快的人会觉得世界处处充满了阳光,而一个心境忧郁悲观的人,会觉得世界一团糟糕,没有任何欢乐色彩。 对于一个领悟了禅法的人来说,世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他们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原原本本的样子。一颗平静至极的心,只会体悟这世界,而不会把自己的喜怒投注于所见的一切。这是非常难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十分迷人的境界。 宋代诗人唐庚是眉州丹棱人。他和文豪苏轼算同乡,两人平生遭遇也很接近。在哲宗绍圣间,唐庚考中进士,到徽宗时,成为宗子博士。在张商英的推荐下,唐庚被提拔为京畿常平,地位显要。然而因为张商英罢相,唐庚受到牵连,命运转折而被贬往惠州。多年后才被朝廷赦还,复官承议郎,可惜他在归途中死去,没能再享受昔日荣华。 面对无力左右的政治风云,唐庚像当时的文人们一样,寄情山水,参禅问佛。他淡忘了自身的坎坷挫折,淡忘了贵贱交叠的冲击,只剩下眼前南方美丽的山水景色。 正当是春天多雨的季节,唐庚出城在栖禅山游玩。山的四面布满湖水,山上的栖禅寺很小,却别有风味。闲坐一天,与禅师们聊天喝茶,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到了该起身回家的时候。 抬头看天,极目远望,惠州的美景尽收眼底。唐庚写下诗句,为我们描摹出那时的景致: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这还真是变幻不定的一次出游。那天空时亮时暗,亮时雨散,暗时雨落,那淅淅沥沥的春雨染湿了整个天地。空气真是湿润极了,那些树木青草变得更加茵绿,春的脚步踏过山山水水,留下一路碧绿。 可以想象,唐庚一路走来,心情会是怎样的平和。不管头顶的云如何来去,光线如何变化,他只自在地边走边看那浓浓淡淡的绿色。蓦然回头,发现小小的栖禅寺已经迷失在云雾中,不见踪影。这怅惘之情还没有从心底升起,一转身,湖尽头一座小亭兀然独立。没有了栖禅寺的小禅房休息,在这湖边的小亭内独坐,亦可欣赏这满湖烟雨和烟雨中的迷人景色。 失与得就这样不经意地划过唐庚的心头,也划过我们的心。 忽明忽暗的天空下,如果我们随着天色变化患得患失,焦虑不堪,那美丽的春色就会消失于眼前,我们哪里还能有怡然自得的心情?哪里还能看得见“春归处处青”?人生际遇也是如此,起起伏伏,谁也不能肯定下一刻下一秒是晴天还是雨天,如果只担心阴晴的变化,我们不知道会错失人生多少美丽的风景。既然明白雨后会有彩虹,晴天之后也会有阴云,那么不如放开心胸,一任自然。风雨中看烟雾,晴天里享受阳光,把所有不期而遇的变化都当成美景来欣赏,那么我们的人生里哪里还有什么起伏坎坷,都不过是同样的经历罢了。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渐行渐远,唐庚远离了曾带来美好时光的栖禅寺,却又在湖的尽头碰上小孤亭。这孤亭内不也可以有另一段美丽时光吗? 反复咀嚼,唐庚的这首小诗竟是韵味无穷。眼前的景色被他精准地描绘而出,让人沉醉,景致后赏景的路程又包含这么多禅意。跟随他的脚步,他的眼睛和心境,我们也走完了这一段短短的但又充满意外和惊喜的路。 唐庚还有一首《醉眠》,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或许,正是这梦中得佳句,提笔却忘记了词汇与句子的态度,才是唐庚能够领悟禅意的根由。 山水无情,人心多情。多情的心又让人徒生烦恼,不能直面真正的山水。怀一颗禅心,看淡所有的人世纠葛,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才能真正领略山水的真意。 下一次赏春,不要戴任何眼镜,只拿一颗心去看,我们一定也能像唐庚一样,看到山水,看到山水后的真意。 \\t \\t006 任雨反复来过 \\t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 \\t 回首云水茫茫,栖禅寺已经淹没在雨雾中,不见踪迹。漫步进小小的亭子,唐庚打算坐下来休息一下。 这一段路并不算远,独自一人慢慢走来,感受着岭南雨季的无端多变,唐庚也想调整一下步伐,调节一下漫游的节奏吧。 为什么要急急赶路呢?前面仍然是阴晴不定的天,走多快也可能碰上斜风细雨,倒不如坐定在这亭子里,看看雨中的湖光山色。 下雨天,尤其是那种春也迷蒙的时节,最适宜静静坐下来赏风景。一颗烦躁不安的心被春风春雨滋润得柔软多情,那眼前细微的变化也会变得异常鲜明。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这座小亭旁边的湖叫丰湖,它围绕着栖禅山,水波荡漾。坐在亭里,也许看不见蒙蒙雨雾后的湖水,但那氤氲满湖的水烟非常浓重,似乎是化不开、冲不淡的脂腻油烟。 岭南的气候潮湿异常,每逢雨季,整个天地都充满湿气,唐庚轻轻拈来这个“腻”字,倒是把那雾气写得淋漓尽致。要知道,那春天的暖气,可就是依着在这水雾迷蒙中的。春天,仿佛具有了生命和灵魂,它降临大地,轻轻呼吸,那粘腻的潮湿就晕染了整个岭南、整个丰湖和栖禅山。 湖水被浓雾弥漫,远处却有晴光从云端倾泻。田野上聚集的雨水形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