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在对待数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上有什么差异?
\\t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有何不同?
\\t课堂教育是强调学生对于课本的深入理解还是侧重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
\\t两国教育对勤奋和天赋的强调有何差异?
\\t学业和考试压力的不同在哪里?
\\t两国语言对学习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t教学环境与纪律的设定有何不同?
\\t大学入学的竞争差异在哪里?
\\t。。。。。。
\\t
\\t作为资深教育专家,作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往来中美之间数十次,走访旁听了两国各地多所学校的课堂教育,与老师、教育者、家长、孩子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t在本书中,她忠实记录了自己在两国课堂旁听的所观所感,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差异比较中尽量保持了客观与公正,尽可能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了中美两国的教育者、决策人和父母在教育实施中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美国教育专家历时二十年中美跨国调研,深度解读中美基础教育之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二章
\\t教师的角色
\\t
\\t此时正值徐州一所学校的下课高峰期,我在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中来了个“激情漂移”。气息未定,我便在中国这个工业城市一所学校的礼堂后面看到了声情并茂的数学和语文示范课。我是应邀来参加徐州这所最好的学校最新引进的课程的调研工作的。之后,我和我的翻译龚先生,带着摄像机,走过了学校的走廊,来到校长办公室喝茶,并简单了解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徐州这个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南部800公里处。而我则是第一位造访该校的西方教师。那时是1991年的3月份,学生们所学的课程与当今的课程已大致相同。
\\t第二天下午,龚先生和我以及其他15位教师来到了教职工会议室,而孩子们则蜂拥出校:年纪稍小的孩子蹦蹦跳跳奔向父母或者祖父母;年纪稍大的孩子则成群结队地边聊天边跨上自行车远去。我们围坐在一张大桌子前,手里握着热气腾腾的陶瓷杯以抵御隆冬的严寒。之后,我们便精神饱满地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来到中国后,这还是我第一次和中国的小学教师举行正式意义上的会谈。
\\t我们有很多共同点:都关心学生的进步,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机会,都认为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更小的课堂规模以及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质的差异也开始出现——美国教师希望教室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而徐州的教师则仅仅是希望教室人数能少于常规的60人;徐州这所学校的课时要比美国的长得多,通常在下午4点或5点才放学,但是学校的学生中午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吃午餐;该校的学年也比美国的要多出大概一个月。
\\t这些中国教师要求我描述美国教师的职责。而当我开始描述美国小学教师的职责时,一些中国教师便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了。他们看上去似乎有点困惑,而一位我前一天听过课的教师则要求我再解释一遍。
\\t“美国的小学教师成天都和同一个班级待在一起。一个人负责所有的课程。”我重复道,“我们要教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科学、健康、美术,还有音乐。孩子们整天都和同一个教师待在一起。”
\\t他们再一次面面相觑,更多的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校长起身为我的杯子里添了点热水,然后想搞清楚我说的话:“所有的课程都是你教?所有的课程?”
\\t“是的。”我同样也被他们的困惑搞糊涂了。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学校每隔几个月都会请一些人专门来教美术或者音乐。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恩惠了,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什么都要教。
\\t直到这时,我才了解到,徐州的教师并不负责一个班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于是我问他们所负责的教学科目。
\\t“我教低年级的语文,也就是你们所说的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