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目录
\\t
\\t目录
\\t
\\t卷一
\\t南山经
\\t南次一经·
\\t南次二经·
\\t南次三经·
\\t
\\t卷二
\\t
\\t西山经
\\t西次一经·
\\t西次二经·
\\t西次三经·
\\t西次四经·
\\t
\\t卷三
\\t北山经
\\t北次一经·
\\t北次二经·
\\t北次三经·
\\t
\\t卷四
\\t东山经
\\t东次一经·
\\t东次二经·
\\t东次三经·
\\t东次四经·
\\t
\\t
\\t卷五
\\t中山经
\\t中次一经·
\\t中次二经·
\\t中次三经·
\\t中次四经·
\\t中次五经·
\\t中次六经·
\\t中次七经·
\\t中次八经·
\\t中次九经·
\\t中次十经·
\\t中次一十一山经·
\\t中次十二经·
\\t……
鲁迅先生曾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描述了一本自己在童年时候极为渴慕的书,里面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让迅哥儿如此痴迷?
\\t《山海经》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书,在短短的三万一千字的篇幅中,记载了上古社会地理、天文、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还保存了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被称为古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t古传此书是大禹和他的属臣伯益所作,但是,从内容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是周、秦、汉时期逐渐由多人先后写成, 最后由汉人刘向父子校定。
\\t成书以来,因为有些内容被认为荒诞不经,对其评价也就充满争议。
\\t《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不登大雅之堂,“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山海经》,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
\\t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山海经》被视为实用的地理书。随后历代书目多将其归入历史地理类,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可见《山海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可靠的
“史地书”。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山海经》定为“小说”,认为它是“小说之最古者”。此外,《道藏》中还收有《山海经》。
\\t近代学者们开始用新眼光考察《山海经》,尤其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诸如人们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山海经》属于史地书提供了新的支撑。尽管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山海经》虽然记述了山川地理,但很多是传闻之辞,很难考实,不可视为实用的地理书。它虽对后世志怪小说影响很大,但本身不能算是小说作品。但是更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山海经》的科学价值。
\\t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考证商王世系中王亥的故事,认为“虽悠谬之书如
《山海经》 《楚辞·天问》……其所言古事亦有一部分之确实性。”日本学者小川琢治认为“要之中国上古之地志,在《禹贡》反甚有可疑。而从来中国学者不信之《山海经》,却大有可采。其研究东亚之地理及历史上,决不可忽。”
\\t徐旭生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山海经》中之《山经》是我国最古地理书之一,并非如清代修《四库全书》诸臣所斥为小说家言,固无疑问。”
\\t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t《山海经》较早的版本,有刘向《七略》所载十三卷本。包含现行本中的“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和“海内经”四卷。稍后是刘歆所校、郭璞所注十八卷本。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 海内经”四卷, 外加“大荒经”
五卷。
\\t随后较有影响的是唐宋二十三卷本、十八卷本。
\\t唐宋二十三卷本,有学者认为是由古本十八卷分割而成的。
\\t十八卷本大体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从晋传下来的郭注十八卷本, 另一种是尤袤所得的道藏本。后者也是十八卷, 只是分卷方式不同, 将“山经”分为十卷,“海外南经”以下合为八卷。
\\t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t明道藏本《山海经》十八卷。宋道藏本失传,明代重编“道藏”中有《山海经》十八卷, 为正统年间刊本。
\\t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十八卷。在经文注解、地理考证、版本流传考评、经传校勘等方面, 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t清郝游行《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阮元序曰:“郝氏究心是经, 加以笺疏, 精而不凿, 博而不滥, 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