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中药汤剂煎、服方法的书籍,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汤剂的历史沿革、特点、分类以及现代汤药的煎、服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中篇主要介绍煎药的方法,根据药材入药形式,首先介绍传统饮片的煎煮之法,依次按照汤药古代的仲景煎煮法-汤剂现代家庭煎煮法-汤剂煎药机煎煮法,逐层次详细介绍了不同时代汤剂煎煮方法的特点,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针对煎煮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复方汤剂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对汤剂的另一种形式--煮散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情况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药煮散的使用,即可减少1/3-1/2的中药使用量,又可节约能耗,是中药饮片使用的另一种最佳形式。下篇主要介绍汤剂的服用方法,从盛药器皿-服药温度-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方面说明了正确的服药方法,并从饮食禁忌、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以及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服药期间的禁忌问题。最后强调需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情况,注重服药后的护理工作,并针对不同的疾病所服用的药物,系统介绍了具体护理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汤剂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液体剂型,具有随症加减灵活变通的特点,在中医几千年防病治病的用药实践中,汤剂始终作为中药的最重要剂型发展运用至今。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汤剂,若想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除了有医生的正确诊断、准确处方和药师精准的配药外,汤剂的煎煮和服用作为中药应用于临床的最终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药的疗效与用药安全。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应重视中药汤剂煎煮、服用的研究,实现汤剂煎煮的规范化,亦是方药深入研究的基础。从非规范的汤剂煎煮、服用,到中药汤剂煎煮、服用规范的全面推广实施,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对于指导临床如何使用中药,更好的发挥中药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从中药汤剂的历史到临床应用进行了梳理,对中药的煎服之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药汤剂煎煮理论体系,可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运用汤剂这一传统剂型。书中根据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中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影响中药汤剂临床疗效的诸多因素:从药材和饮片的角度而言,包括药材的质量、药物炮制、药材的性状等因素;从处方角度而言,包括煎煮和服药方法等因素,尤其对影响汤剂煎煮的诸多因素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这些内容既提高了人们对中药煎煮重要程度的认识,也对煎药的具体操作起到指导作用,可确保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本书还引用了973计划的研究结果,即通过对中医方药临床用量下降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提出宋代“煮散”盛行是导致方药用量下降的关键原因之一,进而重新挖掘了中药“煮散”这一用药形式。研究了药材粒度对煎煮工艺的影响,系统的建立了“煮散”研究的示范方法,对于节约药材、减少资源的浪费、规范临床煎煮使用方法、完善中药的形式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也为广大医药工作者开展煮散的研究及确定临床应用方法、剂量提供了参考依据。书中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列举了大量科研实例,可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提供宝贵的一手参考资料。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概述1
一、汤剂的概念1
二、汤剂的特点及分类1
三、影响汤剂疗效的主要因素2
四、汤剂煎服法研究的意义12
第二节汤剂煎煮法的源流13
一、汤剂的历史沿革13
二、汤剂煎煮法的历史成就16
三、汤剂的煎煮方法29
第二章 汤剂煎煮的现代研究41
第一节仲景经方有关“量”的现代煎煮研究42
一、经方仲景法与现代法煎煮对比42
二、不同量值经方仲景煎煮法的比较46
第二节不同类别中药煎煮研究52
一、一般中药饮片的煎煮52
二、特殊中药饮片的煎煮58
第三节复方煎煮影响因素研究63
一、煎煮器具的影响63
二、煎煮过程中吸水量的影响64
三、浸泡对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67
四、加水量与煎煮时间的影响68
五、煎煮次数的影响74
六、煎出量及汤剂浓缩的影响78
七、特殊煎煮之先煎、后下80
八、其他影响因素84
第四节复方煎煮工艺的优选及应用实例87
一、正交设计87
二、均匀设计95
三、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97
第五节汤剂的质量控制99
一、色泽、气味等性状控制99
二、固含物的测定99
三、化学指标成分的测定101
第六节复方配伍煎煮物质基础研究102
一、复方配伍煎煮的物质基础内涵103
二、复方煎煮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107
第三章 煮散的现代研究115
第一节粉碎、筛析、浸提单元操作116
一、粉碎116
二、筛析120
三、浸提123
第二节单味药煮散的研究实例125
一、煮散的制备研究125
二、煮散煎煮工艺的研究132
三、煮散与饮片的对比135
第三节复方煮散的研究实例142
一、葛根芩连汤煮散142
二、四逆汤煮散146
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方煮散153
第四节煮散共性技术研究与探讨158
一、煮散工艺共性技术158
二、煮散与饮片剂量对比折算研究探讨159
三、探讨适宜制成煮散的中药类别162
第四章 汤剂的服法173
第一节汤剂服用方法指导173
一、服药注意事项173
二、提高汤剂服用的依从性177
第二节服药禁忌178
一、饮食禁忌178
二、中药配伍禁忌180
三、中西药的配伍禁忌181
第五章 汤剂临床应用186
第一节汤剂临床应用依据186
一、根据所患疾病来选择186
二、根据所用药物的药性来选择186
第二节汤剂临床应用策略187
一、汤剂临床策略概述187
二、临床灵活应用煎服法经验总结197
第六章 汤剂的继承与发展216
第一节传统汤剂饮片的弊端216
一、饮片生产短板问题216
二、饮片使用短板问题217
第二节汤剂饮片的发展218
一、小包装饮片218
二、煮散的推广及产业发展219
三、服散剂的应用及展望223
四、超微中药的研究227
第三节汤剂的剂型改革233
一、中药配方颗粒233
二、中药个体化制剂的应用探索237
三、医院中药制剂的应用与开发239
附录一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249
附录二 中药饮片调剂标准操作规程253
附录三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256
附录四 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259
附录五 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275
《汤剂煎服法研究》:
3.炮制加工对质量的影响
炮制加工是指中药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去除杂质、干燥、粉碎、切制等一般加工过程(部分在产地完成,称产地加工)和根据中药特点采取的炒、炙、煅等特殊加工。其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如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荃》中指出:“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合制:蒸、煮二者也。造法虽多,不离乎此。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止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汁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和平;……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清代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准,则汤药无准,而病症无验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忽视或忽略中药的炮制,没有严格执行炮制工艺和技术标准或操作不规范。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该炮制的不进行炮制,使用生饮片。②受西药“毒性反应”观念的影响,对药性峻猛的一些中药材,如半夏、附子等过度炮制,使其临床疗效大大降低。③中药饮片炮制上,既有国家药典收载的炮制规范,又有各省市的炮制规范。而两种规范并存,反而使国家和地方的规范皆失去了约束力和权威性,造成了事实上普遍的不规范。“相同的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有的甚至相互矛盾”。④不同的炮制品相互代用混用等,也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
规范炮制才能保证中药材的疗效:《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本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可见中药疗效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中药材本身的质量,而且与炮制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另外,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药物毒性的降低,主要是通过炮炙转变了毒性成分,或者是减少了毒性成分;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柴胡,生用则升散作用强,用于解表退热;醋制后既缓解了升散之性,又增加了疏肝止痛作用。而现今大多中药房的柴胡均未醋制,用于解表则可,用于疏肝则少有疗效。延胡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药物通过加工炮制后其有效成分和含量都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可因之不同,如槐花不同炮制品,其成分含量都各不相同,实验证明,生槐花、炒槐花及槐花炭有效成分——芦丁相对含量分别为12.5%、12.3%、3.34%.而鞣质相对含量分别为0.66%、1.39%、2.57%,可见槐花炒后芦丁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加热可破坏转化酶,以保存药材中芦丁含量,而炒炭后芦丁含量降低,但鞣质增加了近4倍,所以增强止血作用;又如何首乌其制品中含糖量要比生品增高l倍,生品含量为5.8%、而制品含量为10.84%,同时制首乌可使去肾上腺饥饿小鼠肝糖质的积累增加,比生品增加6倍,所以制品补益作用增强,同时通过炮制,生品中的致泻有效成分结合性蒽醌衍生物被破坏,降低了致泻的不良反应,更显示出含卵磷脂的滋阴养血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