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艺术、哲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著作。作者运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固定意义进行质疑,强调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分析了语言和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德里达还与其他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对话,探讨了他们对艺术和真理的不同理
世界是有声与有色的,声音与颜色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时期的自然人类首先对声色做了形而上学的沉思,进而在近代欧洲,牛顿等物理学家发展了声色科学,对颜色与声音做了科学的-物理的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的处理。虽然也有歌德等文艺人物的不同声音,但声色问题依然成谜,在今天的数字技术时代里更成急难之事。有鉴于此,本书前两章分别讨论
本书系孙周兴“未来哲学系列”之一。本书尝试在“技术统治”主题下探讨现代技术之本质及其效应,区分“自然人类文明”与“技术人类文明”,“自然人类生活世界”与“技术人类生活世界”,以及相应的两种统治方式,即“政治统治”与“技术统治”,并且借助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提出“技术命运论”,以之作为技术统治时代的思想策略和生存策略。作
本书专题讨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三位德国大哲指向未来的哲思,故立名为《未来的启思》。作者认为,在技术工业启动不久的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稍后尼采提出虚无主义断言,并且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之说重建形而上学,即他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稿主要从哲学视角系统梳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基本内涵,力图厘清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理学理,讲清楚中华文明之所以传
韩庆祥教授在《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这部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人性论、社会历史规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一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
本书原为霍耐特于美国伯克利大学发表的演讲稿,意图从他所发展的承认理论出发,承继并发展卢卡奇的物化批判。霍耐特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包含对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之间落差的思考:与20世纪比较,为什么在对人如物的现象未曾稍减的21世纪,曾经激起深切反省的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不再为人引用?是哪些因素,削弱了了批判物化现象的声音与力道?在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不同形态的哲学,前者关注人伦日用,后者关注外在世界,前者强调内圣、外王,后者强调始基、本体。研究中国哲学不能照搬西方哲学的逻辑与框架,期望从中国典籍中寻找西方哲学的类似概念,注定是徒劳一场。区分两种形态的哲学不代表断绝两种智慧的相互理解。只有在透彻研究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反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本套书收录了博古先生所翻译的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国家与革命》《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这些图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材料,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
间隙是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的特征,理性只能在间隙中发挥作用;理解行动中的理性,关键是理解间隙与向上适应指向的关系.约翰·塞尔界定了实践理性经典模型的六大主张,分析了它们为什么是错误的,并争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自己的实践理性理论。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只有非理性行为才由信念和欲望直接引起,例如,由痴迷或成瘾而引起的行为。就理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