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载了“请祖神下凡”“赐福赐寿”“解枷脱锁”“系魂保安布条”“赎魂”“悔过”“敬入堂酒(以吃猪为例)”“交剩余的酒(以吃猪为例)”“祝酒词”“神名”“敬上熟酒肉”“送上熟酒肉”“拆坛(以吃猪为例)”共13种基本模式通用神辞的汉译部分。
本书收载了“敬饭”“送家祖神”“打扫屋”“祖坛请师”“封牢井”“开牢井放邪师”“巴代回坛”“椎牛起根”“嘱咐神的话”“讲雷神古根”“担保悔过”“隔诅咒”“隔血诅咒”“认错雷款”共14种基本模式通用神辞的汉译部分。
本书收载了“焚香”“烧线香”“收祚藏身”“护堂”“原因”“择日设坛”“借供桌”“摆供碗具”“砍竹、破篾、剪纸”“买供猪”“请巴代”“请祖师”“灭鬼”“遣灾驱祸”“消灾灭煞”“退灾”“去请祖神”“保佑福寿”“交牲(以吃猪为例)”共19种基本模式通用神辞的汉译部分。
《礼学与历史研究》一书收录作者近十年来所撰论文17篇,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礼的关系入手,结合上古以来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论述礼学与中国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礼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是传统经学核心的部分,与人类社会关系为密切。从小的方面来说,礼是个人自处和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是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之间安
本书是对清华大学《仪礼》复原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历史、考古、音乐、创意媒体技术等,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诸多重要议题;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生动记录。本书以《仪礼》复原课题相关资料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媒体报道,并对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力求忠实记录清华大学《仪礼》复原工作的真实历程,透
本书内容包括:庙会在陕西:时间与空间、敬神如神在:庙会的精神内核、农耕四季:庙会的时空节奏、人神之间:庙会的继承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化:庙会的对话空间。
本书作者从苗族鼓藏仪式的田野考察出发,以位于月亮山腹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勉乡作为主要考察点,对苗族鼓藏仪式进行了详细实地考察。以鼓藏仪式的结构与内容为出发点,以个体社会化为中轴,以符号化人的作用为基点,坚持主客位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文献法和田野考察法,基于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化理论,深入分析苗族鼓藏仪式的结构和
本书依据儒家经典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为5章,第一章是总论,第二至五章分别介绍中国人的自我修养、家庭生活、国家情怀和礼待天下的外交理念及实践,旨在用礼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世界透过礼看到不一样的中国风采。
本书基于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传播和传承出现的新变化,探讨生活数字化与网络“再习俗化”进程,研究“网络民俗”这个学术新生长点,并致力拓展民俗学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