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儒家的礼乐制度与政治中正、儒家的经典诠释及现代转化、修身以俟命——儒家人生哲学的命运观、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理论建构与逻辑发展、人性之有无与善恶:由孟子之辩引起的思考、天人合德:性善与成人、新文化运动缘起的本事和认定、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兼以此题纪念静安先生逝世九十周年等。
本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跳出哲学搞哲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等。
本书是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论道”系列讲座讲稿结成的第六本文集,一共含括8次讲座的内容。第1-3讲分别对柏拉图的3篇名作--《申辩篇》《斐多篇》《蒂迈欧篇》--进行文本解读。第四讲介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主要内容。第五讲介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悖论的具体内容及其效应。第六讲介绍儒家中庸之道的含义、
《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19FKSB024)。构建马克思空间哲学是回应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空间转向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需要,也是破解现实空间问题、重构全球社会空间关系的需要。马克思对空间哲学具有奠基性、原创性和革命性贡献。本书对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理论重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文本研究,围绕着如何最大化地实现人的价值这一问题展开对于马克思价值思想的论述。本书的主要工作包括追溯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渊源,梳理马克思价值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马克思价值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马克思价值思想的理论地位,分析马克思价值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本书系统梳理马克思价值思想从哲学转向经济学,又回到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早期研究(1686-1697)与后期研究(1702-1716)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思想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要阶段,如果说早期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形成和逐步充实和系统化的阶段的话,后期便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广泛应用并进一步充实和系统化的阶段。本论文集收入莱布尼茨短篇论文11篇,旨在展现莱布尼茨形而
20世纪中叶以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开始失去青睐,物理主义成了哲学界的主流。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由物理质料构成,心理性质是物理实体的性质,而不是非物理实体(心灵或灵魂)的性质。在20世纪50、60年代,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性质就是物理性质)被广为接受,于是,心理因果作用也就成了物理性质相互之间的作用。到了20
自笛卡尔的沉思以来,追求真理的近现代哲学家们就在一直努力把感觉剔除出理性的本质内涵和运行过程,语言哲学的转向后这种倾向愈加主流,殊不知这样却有割裂知识与实在、心灵与世界的危险,更根本性地引发了许多延绵至今、悬而未决的传统哲学问题。因此,本书以人类视觉感觉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概念分析为起点,考察和辩护人类感觉中蕴含的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辑围绕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以及伦理学前沿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既探讨了墨子的和平伦理思想、梁漱溟的政治哲学、陶望龄生死观的“五个面向”等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又深入思考了
本书分为“辩证法与政治哲学”“辩证法与《资本论》”“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篇。这三篇大致从哲学史、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三个维度的内在结合,对马克思“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与古希腊的对话辩证法、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政治哲学”解读,论证和阐释了马克思辩证法所实现的政治转向及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