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研究时段,对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细致梳理了纷繁的京津冀近代戏曲文献资料,尤其对一些散见于民间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精心整理和耐心挖掘,对各剧种名演员、代表剧目、表演艺术、演出场所、文化习俗做较为系统的介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
本书运用传播学的观点与方法,以古本南戏、明清时调选本、建国后整理的晚清以来民间传播的地方戏剧本为依据,结合地方史志,从纵向、横向和受众三个维度追溯南戏衍变的历史,从地方戏中考录佚失南戏的剧目,析出南戏在清中叶后地方戏的归宿,总结出南戏传播的形态、特征、题材与主题等在清中叶后发生的变化。本书始终坚持将南戏发展史与南戏剧本
《新时代中国音乐剧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中国音乐剧文化研究方面的著作,由音乐剧发展背景研究、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实践、新时代中国音乐剧蕴含的时代精神、新时代中国音乐剧蕴含的文化价值、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局限、新时代中国音乐剧案例分析、新时代中国音乐剧发展前景展望等部分构成。全书主要研究新时代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背景
本书分为:表演艺术的特性,演员的创作素质,表演元素训练,原创实践作品,原创实践剧目,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人演人的艺术、寓矛盾于统一的艺术、行动与感觉的艺术、体验与体现的艺术、时空传达的艺术、演员的创作任务、演员应该具备的能力与感知等。
本书运用跨学科、田野调查、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以曲艺文献提供的有效信息及当代曲艺现象的田野调查分析为依据,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国曲艺表现形态的理论内涵、审美特征、内部构建因子、表现与传播形态的历史演进、外部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及当代生态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论述,并结合曲种生态案例深入解读了曲艺的生存、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及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晋剧的著作,对晋剧的产生、传播、班社、剧目、表演、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常的戏剧研究将表演、曲谱并重的较少见,本书以多维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深入挖掘了前人未涉及的问题,以期对晋剧艺术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此外,书中附录囊括了清道光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六百余个剧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概述了绵延千年的中国戏剧发展历程,分为六个篇章——序幕:中国的戏剧源流;奇峰突起:宋戏文和元杂剧;精致典雅: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百花争艳:缤纷多彩的地方戏;波澜起伏:戏剧市场的发育;峰回路转:面向未来的中国戏剧。借此,我们既可以知晓中国戏剧自诞生至今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领略闪耀其中的著名戏剧艺术家的风采
本书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新经典译丛》中的一部作品。由译者冯玉芝根据米·伊·图玛尼什维利的著作《排练开始之前》翻译而成。米·伊·图玛尼什维利作为格鲁吉亚戏剧的代表人物,不仅重新阐释了格鲁吉亚古典剧作和文学,还对外国及世界经典剧目做了独到的解读,并通过改编外国剧目,就戏剧空间和舞台设计展开实验。本书专注于米·伊·图马尼什
本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的戏曲文学和小说。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历代民众所喜闻乐见。而且,中国戏剧也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剧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汉卿、汤显祖、孔尚任等名家的作品在教材中都有体现。中国小说到明清时期走向巅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
2016年,中共上海市委发布11号文,提出上海在“十三五”时期要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六大门类创作完成“百部精品”的目标。为此,市委宣传部计划逐年出版优秀剧本100部,分步推出。《读步——2021上海新剧作》(上、下)年度卷即为这一计划的一部分。所收录的20部剧作,包括越、沪、昆、评弹等江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