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少有的研究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同感理论的学术专著,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罗志达副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出版成果。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提出同感理论在胡塞尔学说中的定位及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胡塞尔同感理论与身体、处境、意向性、他人身体等现象小徐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哲学关系,从而架构起完整的
窥道路向(论“不异”)
本书是关于西方哲学原理的基础性著作,创造性地按照哲学三大主题——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选择和安排材料,讨论了众多西方哲学流派的基本观点,史论结合,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既有强烈的历史感,又有理论的思辨性与纯粹性,是按照哲学主题结构写作西方哲学史的大胆尝试。
本书以作者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课堂实录为底本,重点梳理了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经中世纪神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至近代思想兴起的西方思想史基本脉络,探讨了柏拉图、卢梭、康德等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及其精神要旨。 内容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在旁征博引中拓展了现实维度。本次修订,除了进行必要的精简和补充,又提炼
从总体层面上看,康德宗教哲学*为核心的思想特质在于其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的道德宗教。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必然导致宗教恰恰是康德宗教哲学的理论主旨和基本走向。一方面,为了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为了实现作为道德*终目的的至善,为了保证德福一致和相匹配,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不得不引入了上帝存在的悬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结构—后结构主义运动中,人文研究产生了从“结构”走向“事件”的转变,对“事件”的启用在近年来的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引发了“爆炸性的兴趣”。保罗·利科作为当代法国思想这一重要转向的关键人物,他对于话语、言谈事件性的强调,对作品生产过程中事件的重视,对不同叙述文类(神话、历史、小说)中事件意义的分析,
本书是研究霍布斯自然法思想的政治哲学著作。自宗教改革以来,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多元时代的政治稳定性问题,即是在公民的宗教、哲学与道德观念存在不可避免的多元化的前提下,如何建构并维系正当而稳定的政治秩序的问题。霍布斯论述了一种以自然法为核心的政治建构理论,它可被视为基于多元价值分歧求共识的稳定性谋划。本书在分析
本书通过对《法哲学原理》全面的研究,试图论证黑格尔通过对自然权利学说和道德权利学说的批判,建立起了他的“现代国家”理论,“现代国家”将在理论上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黑格尔通过对“抽象法”和“道德”篇的考察,实际上是对近代以来的两种权利/法模式的考察和扬弃。黑格尔一一诊断了两种权利学说各自的优缺点,对其既有保留又有取舍
本书作者芭芭拉阐释了海德格尔清晰的、原始的理论观点,用海德格尔的理论观点给艺术家们提供了艺术思考的指导方向。本书以海德格尔的理论观点解释当代艺术中的艺术家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及思考。作者运用海德格尔的相关著作如《存在与时间》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艺术在当代媒体、数字时代、后人类时代中的思考方式。
“黑格尔《精神哲学》浅识”是读懂经典作者曹音继《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和《自然哲学》浅识后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新解读,四部著作构成了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完整的解读。本书即《哲学全书》的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小逻辑》把逻辑学看作组成绝对精神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自然哲学》进一步阐述逻辑纯概念如何外在化,即自然界的规律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