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程分为8章和1篇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路面状况调查,4就地温再生技术选择,5材料,6配合比设计,7施工,8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附录A沥青路面回收料取样与试验分析。
本规程分为6章、6篇附录,主要包括:1总则、2术语、3路面结构及排水设计、4混合料设计、5施工工艺、6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附录A粗集料高温压碎值试验方法、附录B大空隙沥青碎石混合料设计方法、附录C真空密封法测定压实沥青混合料毛体积密度试验方法、附录D抗裂性能试验方法、附录E渗透性能试验方法、附录F汉堡轮辙标准试验方法。
本规程分为6章和4篇附录并附条文说明,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原材料、配合比设计、生产与施工、质量检查与评定、附录A布敦沥青岩掺量确定方法、附录B灰分占矿料总质量百分比的确定方法、附录C布敦岩沥青与粗集料黏附性评价方法、附录D配合比设计示例。
本规程分为7章及2篇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路面结构设计,材料,施工技术,质量检验评定,附录A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应力分析及计算流程,附录B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计算示例。
本书内容讲述:随着河砂资源枯竭、环境保护的升级,采用机制砂作为骨料成为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地域广阔,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多样,工程建设需求复杂。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公路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T/CECSG:K50-30-2018经过工程实践验证,在我国各地机制砂混凝土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好的普适性。基于
本规程分为5章、1篇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道路工程高性能水泥技术要求、道路工程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技术要求、道路工程高性能水泥稳定基层技术要求及附录水泥改性指数试验方法。本规程基于通用的工程建设理论及原则编制,适用于本规程提出的应用条件。
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赤泥路基设计,5赤泥路基施工,6质量管理与验收,7环境监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和代号、色彩设计、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彩色高分子聚合物路面、彩色沥青路面、质量检查及资料整理、附录A高分子聚合物彩色层材料调配方法、附录B彩色路面色彩质量评定方法。彩色路面常用于公路工程中旅游公路主线、服务区广场及停车区、ETC车道、隧道出入口、弯道、长下坡路段、加减速车道等位置;市政
本规程分为8章和3篇附录,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技术模式选择、5设计、6施工、7验收、8运营维护、附录A城镇化地区外公路工程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参考值、附录B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推求方法、附录C我国大陆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值。
本书共分5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表格体系、5编制要求、附录A质量检验数据报表格式和示例、附录B质量评定数据报表格式和示例、附录C分项工程监理抽检项目、附录D报表区分码、附录E照片和录像文件采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