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492年西班牙大驱逐后,犹太人被迫失土去国、背井离乡,流散到欧洲各地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在物质和精神迫害的夹缝中求生图存。然而也正是西班牙这场"最后的驱逐",使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回望锡安,更加依恋心中的那座圣殿。《犹太人的故事:永远的归途(1700~1900)》便讲述了在这段流亡期间,犹太人于世界范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犹太史巨著,以“简明”的方式,按照犹太民族的起源、兴盛、流散、衰败、解放与复兴等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次进行编排,纵览近4000年历史,充分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展现了犹太民族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依存关系、顽强生命力与强大凝聚力,以及对人类进步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本书语言简练
本书讲述了犹太人从公元前两千年至今一共四千年的历史,作者经过多年研究,以犹太人历史发展为主线,用独特的文学式叙事语言,从哲学和历史学的视角,解析犹太人的发展历史和民族气质,为我们打开犹太人的文化宝库做出了有益和有趣的探索。
本书是约瑟夫著作全集系列之四。这篇经典的辩护文大约写于公元97年。虽然约瑟夫本人因为投降罗马政权而被本民族视作叛徒,但他还是在这部书中驳斥了来自亚历山大的反犹太雄辩家阿皮安的毁谤,还击了埃及人和希腊人对犹太人及犹太文化的诋毁,试图证明摩西律法的崇高法则是无与伦比的。
《犹太战争》是约瑟福斯的第一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75-79年,主要是根据他对犹太独立战争(公元66-73)的记忆、罗马军队统帅韦斯帕芗的回忆录,以及犹太王的书信写成。原书分为七卷,内容包括引发犹太人反抗罗马政权战争的各种原因,加利利等地区的战争情形,罗马军队对耶路撒冷的围困直至攻陷,战争结束及其后果等。作者本人是战争
本书堪称一项思想实验。作者通过考察23位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关于国家和文明兴衰的研究,提炼出12个足以影响文明兴衰的驱动力,并以此为切入点,回顾和反思了三千年的犹太历史。本书打破学科边界,广泛涉及经济学、遗传学、人口学、宗教学、环境政策等方面,通过犹太历史与文明兴衰理论的互鉴,展望犹太民族的未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文人开始关注犹太人,尤其是在中国的犹太人,但对于犹太宗教和哲学的学理研究甚少,对于犹太教与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更鲜有问津。本书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犹太教与儒家思想之异同以及现代犹太教的转型给予中国文化建设借鉴意义等问题,阐述了近现代以来的犹太人是如何处理民族性与普遍性、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这三对矛盾关
本纪念版对2006版中译本做了全面修订,并增添了25周年纪念版前言,力图呈现一个更的译本。本书是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较多的一本书,并且在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的11篇论文围绕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文本写作这一环节,检
本书将把量化民族志中的关键概念、工具和方法梳理成三个部分。 部分包括2、3、4章,梳理了质性和量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知识基础,以便在量化民族志这种新方法中着手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包括5、6、7章,介绍了将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关键理论和研究实践。第5章介绍了如何组织和整理质性资料、数据,使其能被用于定
本书内容讲述:民族志研究大量依赖的是匿名的信息源。研究结果往往只是由研究者报告,而读者无法看到原始数据。作者作为一名法学家、庭审辩护专家和法务伦理学者,对民族志研究中的证据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质疑。作者研读了大量民族志作品,评估了民族志作品中证据的使用(包括证据的来源、收集过程、呈现方式、可靠性等方面),并将其与法务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