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动力论》四大特色:
科学手段与人文洞见相结合。
动力论、场论、拓扑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有力武器;矢量、诱发力、场力、拓扑结构等概念运用得心应手。
上百个图表彰显了它的“理科”色彩。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手段极富说服力。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各篇发表的时间和时机各不相同。故此,读者会发现,一些基本概念屡屡重现。本书旨在展现迄今心理学研究诸领域的总体景象,以及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显示各应用性研究领域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性格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就在几年前,你可以看到,在心理学家中——至少是在德国心理学家中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实验心理学初获成功之后,情况似乎越来越明显,在斩获感知和记忆研究的成功之后,再将其应用于心理分析之类的重大问题时,实验方法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沉重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似乎预先就决定了实验方法努力的失败。这个方向的第一批实证研究似乎证实了这样一个信念:意志、情感和人格的实验心理学注定要满足于表面的事实,而不得不把深层的问题留给学校,让人去猜想,它们并不能用实验方法去检测。
在这个领域探索时,我觉得,我启动了方法论上和技术上健全而必要的任务,穷数十年之功,拓宽这个领域的工作是可以期待的。至少不久以后就会清楚,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困难,但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所需要的,无非是澄清一些陈旧的哲学问题,把科学目标设定在足够的高度,我们就能够进行解释和预测。比如,只要用稳妥的方法和恰当的概念,心理分析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靠实验方法来澄清了,这一点今天已不容置疑。实际上,和感知心理相比,在需求和情感领域求得动力律似乎较为容易。在美国几所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向我显示,虽然其历史背景各有不同,但它们对探索的可能性抱有共同的信念,许多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诸多实验与心理病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尤其有望结出累累硕果。我自然知道,我们才刚刚起步,但发展比我希望的快得多。原因首先在于心理学的历史地位,一种“伽利略式”的思维模式即将成熟。
有人问,我是否同意将这类研究命名为“拓扑心理学”。我说,只要突出以下几点,我不会反对这个术语。我相信,今天的心理学正处在超越陈旧意义“学派”的地位。推进诸如此类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的工作要尽可能使用数学语言。这是因为和其他语言相比,数学语言不那么模糊,既“客观”,又“少猜度”,因为它只表达事物和事件的结构秩序。然而,我不会局限于拓扑学概念。另外,数学语言的使用,仅仅是更一般的“建构”方法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已;“建构”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更能弥合理论和具体事实之间的鸿沟。尽管如此,拓扑学仍然是表现心理学领域动力关系的最基础的理论。我坚信,拓扑学将超越这一功能,成为动力社会学坚实的框架。
亚当斯(D.K.Adams)博士和齐纳(Karl Zener)博士呕心沥血将这本文集译成英语。只有承担过科学新领域里艰难译事的人才知道,我对他们是多么心存感激。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首创传播学把关人理论,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著称,著有《个性动力论》《解决社会矛盾》《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拓扑心理学原理》《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著作和译作80余种,约2,000万字(著作85万字,论文约30万字,译作逾1,900万字)。
著作有《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电视教学片有《实用英语语音》。
译作约80种,要者有:《思维的训练》《文化树》(一、二版)、《理解媒介》(一、二、三版)、《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一、二版)、《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含一二版)、《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一、二版)、《帝国与传播》(一、二版)、《游戏的人》(一、二版)、《中世纪的秋天》(一、二版)、《手机》《真实空间》《麦克卢汉书简》《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麦克卢汉如是说》《媒介环境学》(简体字版、繁体字版)、《技术垄断》(简体字版、繁体字版)、《模仿律》《莱文森精粹》《与社会学同游》《伊拉斯谟传》《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传播学批判研究》《重新思考文化政策》《17世纪的荷兰文明》《裸猿》(一、二版)、《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无声的语言》《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新新媒介》(一、二版)、《软利器》《迫害、灭绝与文学》《菊与刀》《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字母表效应》《变化中的时间观念》《文化对话》《媒介、社会与世界》《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互联网的误读》《中国传奇》《初闯中国》《媒介即是按摩》《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驱逐:十九世纪美国排华史》《心理动力论》、《鸟合之众》《余音绕梁的麦克卢汉》《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等。
论文50余篇,要者有《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比较文化之我见》《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势》《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而不同息纷争》《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一一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放者》《莱文森: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立体型的多面手》等。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思维模式和伽利略思维模式在当代心理学里的冲突
第一节 两种思维模式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
第三节 伽利略物理学
第四节 两种思维模式在心理学里的差异
第五节 动力论
第二章 论心理结构
第一节 心理事件的动因
第二节 心理能量与心理结构
第三节 平衡趋势:心理系统边界的动态牢固与相对隔离
第四节 心理过程即生命过程
第三章 环境在儿童行为及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行动自由的地域,力量与力量场
第四章 奖励和惩罚的心理情境
第一节 兴趣情境
第二节 带惩罚性威胁的指令
第三节 带奖赏希望的指令
第四节 带惩罚威胁的禁令
第五节 惩罚真实度的偏离
第六节 带奖赏希望的禁令
第七节 奖赏、惩罚、真正的兴趣转变
第五章 为现实服务的教育
第一节 心理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第二节 现实与非现实的分层
第六章 替代活动和替代价值
第七章 低能的动力学理论
第一节 低能儿童的顿悟
第二节 实验问题的设计
第三节 低能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满足
第四节 被中断行为的恢复,替代行为的价值
第五节 个性动力差异的一般理论
第六节 低能的动力论
第八章 实验研究概述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