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学派学术糅杂、传闻神异,众多著述堪为学术研磨之佳品。鲁迅、范文澜、马裕藻、沈兼士、柳诒征、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现代知名学者皆曾关注此团体,可见其学术价值之珍贵。20世纪,《太谷学派遗书》问世,为太谷学派研究开创了新局面。本书通过选取《太谷学派遗书》中的重要文献并进行解读,为学术界了解太谷学派基本思想提供原始文献与注释服务,或为学术界研究太谷学派重要文献必不可少的平台。
序 一
清后期,周太谷杂糅儒、释、道三家一体为学术主张,创设了太谷学派,在两大弟子张积中及李光炘的努力下,学派思想不断丰富,学派组织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万人规模的民间讲学团体。后虽受黄崖山事件影响而中途顿挫,然流衍延缀,至今仍有余脉。
就学术价值观而论,太谷学派代表着中国晚清学术主流之外的潜流,是与庙堂学术相对立的民间学术。学派主旨心口相传,隐秘不显,她所展示的内容承载着民间学者在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寄托与理想。就社会组织学而论,学派历史中出现了黄崖山聚众讲学、归群草堂秘密传授等组织形态,对于研究近代社会转型期的民间结社组织具有范本意义。
长期以来,因《太谷学派遗书》全文影印,字迹难考;又兼学派主张三教合一,伏于潜流,学术研究难以推广。《太谷学派遗书选编》正为此而作,作者通过精选点校解读《太谷学派遗书》中重要篇章,为后学者提供一个入学门径,虽体量中等,文辞朴素,但此作立意崇高,著泽宏远。
此书研究具有相当难度,具体体现在太谷学派的秘密性、遗书点校的难度及学派宗旨的三教合一性三方面。客观点校与解读,需要作者在古典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了解近代三教合一的哲学潮流,熟悉太谷学派历史脉络与文献典籍,并付诸大量辛勤汗水与宝贵时间,方能有所成就。作者通过此书,在展示了太谷学派基本文献原貌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大量相关学术信息解读,这些都是建立在其十余年太谷学派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非一朝一夕之功,值得尊敬。
此书作者为研究太谷学派,足迹遍及江苏、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其间四度赴山东黄崖教案发生地实地考察,用功可谓勤勉。作此书前,曾撰《张积中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华东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今继治选编,其治学门路,由点及面,复由面返点,循序渐进,旁通援引,程序科学,方法得当,其后续之业,更值期待。
周新国
教授、博导、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原扬州大学副校长。
序 二
对于大部分学者来说,太谷学派是一个难以进入的研究领域,其难就难在太谷学派坚持心口相传,坚持隐秘传道,即使有相当体量的太谷学派文献存世,因为其三教合一宗旨以及学派中人的晦涩解读,后人依旧是难以窥其全貌。上世纪末期,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教授得师承,假天缘,集合国内太谷学派研究专家,辑录各方资料,作《太谷学派遗书》。此书问世,为太谷学派研究者提供了太谷学派原始文献研究的平台。《太谷学派遗书选编》(下称《选编》)作者也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2004年至今,《选编》作者已在太谷学派研究领域埋首耕耘了12个春秋,研究成果斐然。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广泛收集查阅学派文献,还常年进行针对学派遗址的田野考察,足迹遍布东部中国,其研究成果也因而更有依据。在这个领域,《选编》作者已经发表的数十篇开创性的学术论文和《张积中年谱》、《近代华东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可见其努力。不难预见,《选编》是作者在太谷学派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选编》是一部奠基性的平台。这是目前第一部经过点校的简体版的太谷学派文献汇编。它为太谷学派研究者创造了一个较《太谷学派遗书》更加便利的研究平台,省去了解读原始影印文本的繁琐劳动。利用它,研究者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阅读与归纳,便于学派思想的研究工作。
《选编》是一部总结性的文献。作者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从体量庞杂的《太谷学派遗书》中摘取了最能体现学派思想精髓的文献进行点校,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条研究太谷学派的捷径。全书所点校的内容,既包含了太谷学派历史脉络的相关信息,也包含了太谷学派主要思想的重要阐述。利用它,可以使研究者很快地大致了解太谷学派全貌。
《选编》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全书虽然主旨在于太谷学派原始文献的点校,但作者不满足于此,全书中增加了解读部分,其中很多是作者数年研究的心得。特别是有关太谷学派三教合一及学派主旨的相关解读,较为中肯。限于篇幅与作书主旨,解读没有展开,但从中亦可见作者于太谷学派研究的功力与刻苦。利用它,可使研究者很快接近太谷学派研究前沿,学术共享。
《选编》的工作,是基础性的,也是艰苦的,作为研究者,能够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保持长期旺盛的研究兴趣,值得我们尊重。相信这部《选编》在太谷学派研究的学术史中必定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也预祝作者取得更大的成果。
吴善中
教授,博导,扬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副会长。
前 言
道光元年(1821),安徽石埭人周太谷于扬州创办民间讲学组织,宗儒兼释道,其学传承多有波折。周太谷殁后,弟子张积中、李光炘继承其衣钵,分任南、北宗领袖,各自“还道于北”、“传道于南”,光大师学。咸丰六年(1856),张积中于山东长清黄崖山一带传播太谷之学,建立教养一体的自治实体,创学派北宗。在山东近代民间军事化环境下,引发清山东当局猜疑,遂致同治五年(1866)的“黄崖山事件”。同治元年(1862),李光炘于江都创立“龙川草堂”,立学派南宗,后遭“黄崖山事件”牵连而迁徙不定。光绪二十八年(1902),学派三传弟子黄葆年于苏州创办“归群草堂”,整合学派南北两宗。清末,太谷学派活动范围北及北京、西至新疆、南到福建、东达上海,极盛时信奉追随者逾万。其门中知名弟子有一传之陈一泉(少华)、韩仰瑜(子俞)、汪全泰(竹海)等;二传之吴载勋(慕渠)、朱渊(玉川)、张静娟(蓉裳)、王启俊(仲杰)、谢逢源(平原)、黄葆年(隰朋)、蒋文田(子明)、刘鹗(云摶)、李长乐(汉春)、达桂葆(听香)、毛庆蕃(实君)、荣庆(华卿)等;三传之李泰阶(平孙)、黄寿彭(仲素)、乔树柟(茂轩)、刘大绅(季英)、钟泰(钟山)、王瀣(伯沆)等。清社已屋后,学派逐渐式微,但存续至今。
太谷学派,起于维扬,兴于江淮,歌哭于鲁苏,是为典型之区域文化群体。其学术糅杂、传闻神异,又添黄崖之惨烈、组织之隐秘,实堪为学术研磨之尚品。其文献虽难冠称浩瀚,确也体量巨大。其学衍流各地,心传口著,秘不外宣。太谷学派与扬州学派多有关联,其传播历史跌宕起伏,颇多演变,对华东地区的民间社会和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亦有重要影响。晚清民国间,郭嵩焘、翁同龢、文廷式、汪康年、刘师培、马叙伦、陈三立、章士钊、许宝蘅、金天翮、夏敬观、黄侃、孟森等乃至孙中山都对太谷学派有所关注。20世纪20年代伊始,研究进入学术层面,范文澜、戴逸等先后着力其中,一批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其倾注精力。21世纪以来,太谷学派研究更呈蓬勃之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以扬州大学周新国教授为首的淮扬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团队,整合多方力量,对太谷学派谋全面考察,值得期待。
1957年,太谷学派后裔刘蕙孙教授在其父刘大绅遗留的《归群宝籍总目》的基础上,补充、撰写《太谷学派的遗书》一文,首次向学术界透露了太谷学派遗书一斑。文革时期,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访求搜集了40余种太谷学派遗书。20世纪80年代,学派门人黄葆年后人萧齐在泰州新华书店代人抄写太谷学派遗书。后自1994至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教授在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的资助下,将大部分太谷学派遗书编撰成3辑17册,由扬州广陵书社陆续出版完竣。虽然还有部分太谷学派遗书未被收录,但此套丛书已基本囊括学派的主要文献。
《太谷学派遗书》各辑册收录太谷学派文献如下:
第一辑第一册:《周氏遗书》(周太谷著)
第一辑第二册:《张氏遗书》(张积中著)、《张氏遗著三种》(张积中著)、《白石山房语录》(张积中著)、《白石山房遗集续编》(张积中著)
第一辑第三册:《李氏遗书》(李光炘著)、《龙川弟子记》(李光炘著,谢逢源编)、《观海山房追随录》(李光炘著,黄葆年删订)、《龙川夫子年谱》(谢逢源著)、《李平山先生年谱》(黄葆年删订)
第一辑第四册:《黄氏遗书》(黄葆年著)
第一辑第五册:《濂溪一滴》(黄葆年著)、《归群草堂语录》(黄葆年著)、《养蒙堂遗集》(朱渊著)、《归群宝籍目录》(张德广编)
第二辑第一册:《白石山房文钞》(张积中著)、《白石山房诗钞》(张积中著)
第二辑第二册:《铁盂居士存稿》(汪全泰著述)、《群玉山房诗钞·续集》(李光炘著)、《归群草堂文集》(黄葆年著)、《归群草堂诗集》(黄葆年著)
第二辑第三册:《礼记读本》(黄葆年批注)
第二辑第四册:《龙溪先生文钞》(蒋文田著)、《龙溪先生诗钞》(蒋文田著)、《诗经读本》(黄葆年批注)
第二辑第五册:《铁云诗存》(刘鹗著,刘蕙孙编)、《天籁集》(黄葆年著)、《天籁遗音》(黄葆年著)、《八韵诗存》(黄葆年编)、《诗古诗存后》(黄葆年著)
第二辑第六册:《归群文课》(归群弟子著,黄葆年改订)
第二辑第七册:《双桐书屋诗钞》(李泰阶著)、《归群词丛》(张德广编)、《春晖轩心痕残稿》(刘大绅著,刘蕙孙编)
第三辑第一册:《参悟直指节释》(张积中著)、《潜虚翼》(汪全泰著)、《此中人语》(刘大绅著)、《贞观学易》(刘大绅著)
第三辑第二册:《易象童观》(刘大绅著)
第三辑第三册:《盲人论象》(刘大绅)、《乳华仙馆谈易》(刘大绅著)
第三辑第四册:《四目研几》(刘大绅著)
第三辑第五册:《双心书屋闲谈》(刘大绅著)、《姑妄言之残稿》(刘大绅著)、《刘大绅论学书札四通》(刘大绅撰)
《太谷学派遗书》为太谷学派研究作文献奠基。但限于其行文晦涩、体量庞杂,兼以影印,学者入门不易,研究推广艰难。笔者既从学其中,自然不能免责。故于撰《张积中年谱》、《近代华东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后,复拟通过选取《太谷学派遗书》中经典文献,进行解读,为学术界了解太谷学派基本思想提供原始文献与简单的注释服务。同时,为保留影印本的实貌,一些不影响阅读理解的繁、异体字也有所保留。
限于笔者学识,兼之太谷学派思想隐秘,全书点校差错难免。于此,既诚恳求教诸方家,也望各同仁于此小册能有所动,群策群力,推动太谷学派研究的进步。
注:各篇文选下所注页码为影印文本的各篇页码,非全书页码。
朱季康,1979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学者,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主要社会兼职有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扬州市世界名城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扬州市妇女联合会公益讲师、扬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