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聚焦世界市场变化这一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们不仅对世界市场变化可能产生的国际秩序呈非稳定取向的看法,并对非稳态秩序作了多重视角的探讨。本辑的亮点之一在于对印度这个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做了一些集中的透视,相信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印度这一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类似的新型发展中国家的认识深度。
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百年反倾销与贸易保护主义
美元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走向
日本经济的调整变革及其国际经济影响力
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FDI的国民收入效应
多重视角下的非稳态国际秩序
论合作:构建和谐世界之方法与路径——以国际法领域的相关制度为中心
互动模式下的相对稳定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国际合作新取向——以应对“禽流感”为例
从贝·布托遇刺看巴基斯坦的伊斯兰认同
关于当前国际宗派(主义)纷争的几点思考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巴以冲突再认识
聚熊印度经济
中印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不完善程度比较
开放市场以来中国、印度参与国际贸易发展比较
信息产业在印度经济改革中的优先地位研究
中国对外战略喇新走向
中国能源政策与中亚能源安全
欧盟对华政策中的“中国责任论。及其影响
以和谐地缘关系构筑中国大周边外交
中巴(基斯坦)司法审查制度之比较
关于中国多边外交的若干思考
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百年反倾销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倾销法是1904年的加拿大《海关关税法》,但倾销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反倾销法。在重商主义时代,倾销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做法。这个时期的倾销许多是以控制他国市场和挤压他国竞争对手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掠夺性意图。重商主义的西方政府,以补贴的方式支持本国企业对外倾销。与此相对应的,各西方国家为了抵制倾销进口和保护本国市场,又设立了高额关税。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列强们发现彼此贸易利益冲突较大时,它们转而向殖民地国和附属国进行倾销,这些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这个时期反倾销措施还未出台。
随着工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在工业生产上具备了规模生产的优势,一些在国内占有垄断地位的厂家开始向其他国家大量倾销工业制品。作为新兴国家的美国首先对这样的倾销行为进行了批评和指责。美国《1816年关税法》针对此类倾销进口产品制定了抵制性的规定,以高关税为主要手段。
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普遍出现,各工业国家奉行高关税保护,并激烈争夺产品销售市场。美国和德国成为除英国之外另外两个主要的倾销国。依靠数次提高的关税,主要工业国家虽然进行着激烈的贸易战。但相互之间并无反倾销记录。工业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首先起来奋力反抗这种倾销,1914年以前通过反倾销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都是英国的“自治领”。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