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在东西洋均有久远的发达史。-其情状之复杂,非小小的一册书所能尽述。我过去曾为这方面写了不少的书稿。如开明版的《西洋画派十二讲》、《西洋名画巡礼》、《西洋美术史》、《艺术概论》、《开明图画讲义》、《艺术趣味》,以及良友版的《艺术丛话》,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谈论绘画艺术的情状的。现在受亚细亚书局嘱托,欲在这册小小的书中概说绘画的一般情状,提起笔来,觉得无从说起。姑且拟定八章,就各题作极简要的说明。这在绘画上犹之用铅笔描一outline(轮廓)或sketch(速写),但不知描得像不像耳。
小,却不应漫不经心;普及,也不应迎合浅薄。名家文化小丛书所选作者的叙述文字大多具有叙述明畅、生动、有趣的特点,摘取各家精粹,尽可能让读者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从文化名家的娓娓叙述中获取某一具体主题的知识。
总序
李辉
二十多年来,文化热潮此起彼伏,历久不衰。热潮之中,相关话题以及论述方式,范围日渐宽泛,颇有朝着两极方向拼命拉开距离之势。或趋向宏大、笼统,以玄妙、空泛、繁复方式进行阐 述;或趋向琐碎、细微,以新奇、通俗甚至低俗吸引眼球。各类文化图书,应运而生,成了出版界的宠儿,其中利弊优劣,很难界定,好在真正热爱文化、有文化情结的读者,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选择权,由此,文化也就有可能真的热闹起来了。
2009年春天,大象出版社社长耿相新先生向我提议,是否可以策划一套小丛书,侧重于普及,以小、以精取胜,尽可能让读者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文化名家的娓娓叙述中,获取某一具体主题的知识。
很好的建议,我当即辅助落实,这就是“名家文化小丛书”的由来。
所谓“名家”,即各领域、各学科的成就卓著者。他们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厚积薄发中时有精粹之作。启动之初,作者人选侧重于人文学科,以后将其向其他学科延伸。
所谓“文化”,即广涉文化不同主题,尽量突出具体、明确和小角度切入的特点,使每种书的话题不至于空泛、玄妙。所选作者的叙述文字,也大多具有叙述明畅、生动、有趣的特点,以适应读者轻松阅读的需要。
所谓“小丛书”,即在每种书的话题“小”之外,字数以三万至五万字为宜,属于真正的“小书”。这一规模的图书,既便于阅读,也便于携带。舍此,恐怕也就失去“名家文化小丛书”所追求的普及目标。
小,却不应漫不经心;普及,也不应迎合浅薄。
辛弃疾有词云:一丘一壑也风流。于是,且借此套小丛书,一一呈现各位名家的文化风流。
写于2009年6月8日,北京,雷电大雨中
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美术教育家。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早春借钱去日本游学。十个月后金尽回国。1922年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考者有矛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序言
文学中的远近法
文学的写生
一、有情化的描写
二、印象的描写
绘画与文学
中国画与远近法
中国美术的优胜(附录)
上近代西洋画的东洋画化
下感情移入与气韵生动
画家的少年时代
玻璃建筑
自然有情化,是艺术的关照上很重要的一事。画家与诗人的观察自然,都取有情化的态度。“画家能与自然对话”,就是说画家能把宇宙间的物象看做有生命的活物或有意识的人,故能深解自然的情趣,仿佛和自然谈晤了。中国画法上注重“气韵生动”,一草一木,必求表现其神韵。如邓椿的《画继》中说: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又有这样的话:
“天下之物,本气韵所积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皆有生气,而期间无不贯。”
可至知在中国画家的眼中看来,世界全是活物,自然都有灵气。这是一种泛神论的自然观。西洋画虽无这样深奥的画论,但在近代画家的言行与作品中,亦可看出同样的倾向。凡`高曾经对一朵小花这样地说:
“小小的花,你也能唤起我一种用眼泪都不可测知的深刻的思想!”
谷诃在炎夏中,整日坐在田野的烈日下,凝视自然,却没有幅画带回来。可知他对于自然的理解的深刻,已达于“对话”的程度。不然,怎会使他这样地留恋?米叶[米勒](Millet)常在罢皮仲(巴比松)的田野中流连忘返。如传记所说:“他常穿了赤色的旧外套,戴了焦黄色的旧草帽,脚踏一双木靴,彷徨于森林原野之中。有时破晓就起身,径奔田野中。犹似日出而作的农夫。但他既不牧羊放牛,手中也不拿锄头,只是携一枝手杖,踯躅于田野间,或默坐在大地上,注视四周的景物。他的武器,只有观察的能力和诗的意向。”他们都能发见自然的生命,而与自然神晤默契。所以他们的画,笔致灵动,生趣充溢,而近与东洋风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