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良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孙敬良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孙敬良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具有积意义。
曹海钧,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复旦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师。先后就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兰州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测控通信研究所和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分别从事卫星、导弹武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航天科研生产管理评估》一书主要作者。1999年当选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甘肃省委员,2007年获上海市读书奖,2013年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圆梦九天》主题征文一等奖。
《孙敬良院士传记》:
从孩提到青年,孙敬良一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无论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枪炮,还是抗美援朝的硝烟,都没有挡住他的求学之路。从私塾学到高校.从中国学到苏联,子日诗云的中华传统国学和震撼激昂的西洋交响乐在孙敬良的身上得以完美融合,统一成了他谦和儒雅的风度与舍我其谁的气魄。关外的白山黑水和异国的金顶红墙不仅成就了他严谨、博学的知识体系,同样造就了其敢于挑战、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1.面壁十年图破壁1930年9月6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十四),孙敬良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朱由村的一个大家庭。据村史记载:明神宗万历年间,朱、由两姓由四川迁掖县立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朱由。巧合的是,神宗万历皇帝有两个孙子曾承继大统,君临天下,分别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这里的“夜”通“掖”,据说“夜”字源于“东莱有日夜出”——夜里有太阳出现,至今在掖县还流传着这个美丽而吉祥的传说。
掖县西连内陆,北临内海,长久以来一直是莱地中心,从西汉到中华民国的两千多年间,有1800多年是上级行政区的治所所在。古代中国称周边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故又名莱夷。商朝时莱地称莱侯国,周朝为莱子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县为东莱郡治所,隋朝时有了莱州这个名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升莱州为府,为当时山东六府之一,中华民国废府留县,由省直辖。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掖县,正式更名为莱州市。
1986年夏天,56岁的孙敬良利用外出开会的机会,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站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46年前离家时那个对未知世界懵懵懂懂的孩子,记忆中炊烟袅袅的旧屋,慈母手中的一针一线,留下儿时足迹的沙滩,童年时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在孙敬良的眼前。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孙敬良有四位伯父和一位叔父,父亲排行第五,一大家子人中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务农,正是“起于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孙敬良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虽说他是家中的长子,但是父母在生活上对他并不偏爱,在他5岁半时便早早地将他送进了私塾,开始了对他的启蒙教育。
私塾也叫私学、民学、书馆等,是由儒生、秀才等私人开办的学校,与“学在官府”相对,教学目标是培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贤达文人,教授的内容通常是传统国学的人文修养和经世致用的策论学问,包括以识字启蒙教育为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人文基础、生活修养方面的礼乐,以及展现个人文学水平的诗词歌赋等。
私塾的教学内容里没有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体音美等课程,只有政治课和语文课,这对一个5岁半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枯燥;而传统儒生笃信“教不严,师之惰”的传道理念,秉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授业方法,这对一个5岁半的孩子而言是怎样的残酷。
对先生传授的子日诗云,5岁半的孙敬良又哪能理解领会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大家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尽管理解不了,但孙敬良在私塾中还是认得了不少字,听先生讲了许多古人之事,记住了一些子日诗云,迈出了修齐治平的第一步。
孙敬良6岁时祖上分家,虽然分到了几亩薄地,但要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于是,父亲决定去东北闯荡做生意,而母亲、两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孙敬良留守在家中。依靠父亲定期寄来的钱款和田地的收成,母亲将家里操持得井然有序。日子虽然清苦,但学业还可以继续,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同时,课余时间拾草和摸螃蟹是孙敬良作为家庭长子的最主要职责和最大的快乐——草是家里生火做饭的燃料,螃蟹腌起来则是家里冬天的美味主菜。
田园的生活总是无忧无虑,充满了欢乐。夏天的傍晚,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吃完晚饭,都来到村口的打谷场上吹海风纳凉。男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抽烟聊天,女人们嘴里说着话,眼睛盯着场上自己家的孩子,手里还不停地忙活着针线活。最开心的当属孩子们,在大人的缝隙里钻来窜去,到处奔跑,互相追逐打闹,偶尔被大人呵斥一句,又赶紧跑开,整个打谷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正如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的那样:“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