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宋文骢传》内容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宋文骢传》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宋文骢传》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宋文骢传》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宋文骢传》是一本人物传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宋文骢传》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l 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开篇
第一章留在故乡的足迹
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开明进步的宋氏家族
不守规矩的顽皮孩子
一个聪颖敏思的少年
从大理县中到省中
颠沛辗转回昆明
个性特殊的学生
第二章投笔从戎干革命
天南中学接受进步思想
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
离家出走去边纵
潜回昆明迎接解放
短暂的谍报员生涯
第三章从航校到哈军工
重庆之行改变一生
终于亲密接触飞机
紧张充实的航校生活
独立自强的机械师
跻身军事工程最高学府
严格的学习训练生活
哈军工优秀的毕业生
第四章叩响航空之门
研制“东风”113的日子
心里憋着一股劲
到六院一所报到
收集分析敌机残骸
摸透米格—21飞机
创建战术与布局专业
第五章艰难跋涉的岁月
独特的歼8双发方案
峰回路转初现曙光
会议出现戏剧性一幕
歼8飞机迅速立项
姗姗来迟的爱情
在风雨袭来的时候
歼9大队转战成都
歼8终于飞上蓝天
歼9之花的凋谢
第六章穿云破雾傲苍穹
歼7Ⅲ任务的由来
临危受命当总师
一定要跨越这道鸿沟
果断解决相容性问题
勤于思而敏于行
云淡风清见亲情
经受失败的考验
战机首飞呼啸蓝天
第七章神圣的历史使命
新歼研制拉开序幕
出乎意料的转折
自信源于科学判断
鸭式布局方案脱颖而出
创新是歼10的灵魂
总师的责任和压力
运筹帷幄帅之道
质量就是飞机的生命
第八章砺剑岂止十年功
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
我们盼的就是这种飞机
打破洋专家的预言
组织攻坚攀险峰
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严谨科学的态度
对首飞我有信心有底气
第九章青丝染霜集大成
这个老头固执但有道理
中央领导的嘱托和期冀
歼10飞机今天终于参军
航空发展史上的丰碑
悠悠蓝天赤子情
信步人生“80”后
尾声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也就是这一年,美国人也用日本人炸中国的手段,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最后还用飞机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穷兵黩武、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投降——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人,还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呀!
这一切,对渐渐长大的宋文骢不可能不受到一些影响。
战争结束后了,为了生活,宋文骢全家又迁回了昆明。由于他和大弟文明当时中学还没毕业,父母给他们留了点钱,弟兄二人只好留在大理继续读书。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宋文骢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起来——能够驾着飞机,俯瞰着祖国的大地山河,翱翔于广袤的蓝天,再好好地和日本人干上几仗,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5岁那年,他听说中国空军要招飞行员,他和班上一个同学周家骍商量好,想去报考飞行员。这一天周家驿领着他,通过他家的社会关系,来到了大理县医院全面检查了身体。身体检查完,医生告诉宋文骢,他身体很好,发育全面,报考飞行员大有希望。这使宋文骢信心倍增,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越加迫切。
然而,他当时还没有实现这愿望的机会。
1946年夏天,宋文骢以优异的成绩从省立大理中学毕业。按照父母的要求,要回到昆明去了。
临走,他爬上学校的最高处,俯瞰着美丽的校园,依依不舍,十分感慨。
“百年沧桑,罗汉松,波涛荡出慈容。郁乎苍苍,骨铮铮,枝叶如铁如龙。银苍玉洱,西云书院,应水乳交融。德化一方,乾坤习习清风……”
别了,西云书院;别了,我的母校!
他简单地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要回到昆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