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儿童发展(四年制本科)”的配套教材。全书分别介绍了个体在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三个年龄段时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及特点,包括儿童发展概述、儿童发展理论、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情绪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非典型发展和中学生心理健康九章内容。
“儿童发展”课程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交互式教学平台,以适宜网络环境运行的多媒体方式呈现给学习者,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于一体,给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该课程主要培养学习者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从生命全程的角度,尤其是中学生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年龄特征,以便使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侯任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一章 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儿童发展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 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
第四节 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论
第三章 儿童的生理发展
第一节 身体发育
第二节 脑功能的发展
第三节 生理发展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 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第二节 记忆的发展
第三节 思维的发展
第四节 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心理理论
第五章 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儿童气质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性格的发展
第六章 儿童的情绪发展
第一节 儿童情绪发展概述
第二节 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第三节 儿童情绪发展特点
第七章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亲子关系
第二节 同伴关系
第三节 性别角色
第四节 品德发展
第五节 问题行为
第八章 儿童非典型发展
第一节 自闭症
第二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三节 学习困难
第九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参考文献
《儿童发展》:
2.阶段二: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该阶段的年龄是2-4岁。这一阶段被弗洛伊德称为肛门期,强调此阶段儿童往往依附于排泄器官的特殊的快乐和偏执。肠和膀胱的整个排泄程序,从一开始就因对一件重要事情“干得好”受到奖励而得到强化。
此时儿童开始接受大小便的训练,这对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调节的水平产生了最严峻的考验。如果外界的训练控制得太早太严,始终不让儿童自己逐步控制大小便和其他功能,他们就会面临着双重对抗和双重失败,由此从自主感的丧失中体验到羞怯和疑虑。羞怯是一种幼稚的情绪,属于一种罪疚感,是一个人假定自己完全暴露于众,而且意识到被人注视着,这就是自我意识。羞怯感最早的表现是一种羞于见人或无地自容的冲动,它源于个体不断增长的渺小感。而疑虑是一种未达到成熟就愚蠢地暴露自己的感情,即先愣住后醒悟的感情,它包括对自己的疑虑以及对训练者的坚定性和敏锐性的疑虑。
如果此阶段危机得以顺利的解决,就会在他们的人格中培养出意志的品质;相反,如果危机得以消极解决,就会使他们产生强迫心理。
3.阶段三:主动性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年龄是4-5岁,被弗洛伊德称为性器期。弗洛伊德认为,性器期发展的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的第一次性爱依附于给予他身体舒适的母亲,并决定了男孩对在性方面控制着母亲的父亲产生了第一次性的敌视。至于女孩,埃里克森认为,很多时候女孩的羞怯与疑虑、低自尊与不确定,其实是来源于父母在婚姻、工作和权利上的受挫。
该年龄的儿童能够自如地用双腿走路,这时他们觉得双腿是自己的了。他们发现与“能够做”的同时,“可以做”也同样有好处,“他们正准备把自己视为已长大的与漫步的成人一般大了”,而且他们设法去探索可能的角色,从而体验到主动性,即自己能主动地认识世界。此时男孩在心中的追求强调的始终是正确的攻击,而女孩则通过将自己变得讨人喜欢和富有魅力来展现她们的主动性。
如果儿童此阶段的危机得以积极解决,就会在他们的人格中培养出目的实现的品质;相反,如果危机得以消极解决,就会使他们产生抑制的心理。
4.阶段四: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年龄是5-12岁,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潜伏期。此时,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重要任务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由此而产生一种勤奋感。埃里克森指出,他们现在学会了制作物件以求获得肯定,他们逐渐变得不屈不挠了,并变成一个热情而专心致志的人。儿童开始学着通过创造东西来获得大人的表扬。
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的危险是产生一种对自己和自己任务的疏远,即自卑感,它可能是由于以前的冲突未能得到适当解决而引起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教师的偏见;儿童固着于前一个阶段;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从来没有体验过工作的快乐或因某件事成功而获得的自豪感;家庭生活可能没有为他们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学校生活也可能不支持先前几个阶段所做出的允诺。
因此克服自卑感产生的办法是:社会允许儿童扮演角色以对技术和经济做好准备;有一个被社会信赖和尊重的好教师;支持每一个儿童心中的胜任感。
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与前一阶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从内部动荡转向一种新的控制。而弗洛伊德将该阶段称为潜伏期,是因为这只是青春期风暴前的暂时平静,到时候一切先前的驱力就会以一种新结合的形式重新出现。
如果儿童此阶段的危机得以积极解决,就会在他们的人格中培养出能力的品质;相反,如果危机得以消极解决,就会使他们产生无能的心理。
5.阶段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年龄是12-20岁,即弗洛伊德认为的生殖器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是儿童期向成人转换的过渡阶段。①因此,在学校生活后期,年轻人由于为生殖器成熟的生理发展困扰,以及未成年人角色尚未确定,于是便醉心于追求时尚,似乎想建立一个青年亚文化群,常常将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在别人眼光中表现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比较,并且老是想着如何把早期养成的角色和技巧与当前的理想原型结合起来的问题。如果他们由此成功,就获得了同一性或同一感。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人期的开始。
同一性建立的条件是:长辈的真诚赏识而不是空洞的赞扬和迁就;前面发展阶段形成的信任感;社会和文化要求青年人按一定的标准行动;自我肯定而不是否定。
如果该阶段个人没有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角色。在行为上表现出经常否定父母的价值观,拒绝同伴的价值观。角色混乱会导致个体产生自我意象分裂、不能建立亲密感、没有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必须做的事、反抗家庭和社会制度等。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此阶段只有克服以下七个方面的危机,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具体内容包括: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自我确定对冷漠无情;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领导的两极分化对权威混乱;思想的两极分化对观念的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