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将各国公民培养为“世界公民”的思想潮流。全球化需要各国开展公民教育时,既要坚持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认同,也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视野、国际意识及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最终培养出在全球化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公民。同时,环境、气候、人口、宗教、种族暴力等全球性问题也促进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蓬勃生长。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首先论述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什么”,研究世界公民资格观、教育观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分析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为什么”,研究思潮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根源:最后评价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怎么样”,对思潮的实践效果与理论争议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和解析得出研究结论。
宋强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名为“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下不同文明国家公民教育的本土生长研究”的报告书,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拜读过后,着实为宋强的研究成果高兴,感到年轻一代的学者青出于蓝,更上层楼。本书认真地进行了文献综述,广泛地检视了古今东西方的各种公民教育理论,以及各种主义的公民观。他的综论与分析,展示了公民概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道出了公民概念很大程度受不同时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影响。同时包括了“公民性”“社会性”和“政治性”(Marshall,1950)。著名学者何以德(Heater,1997)指出,“公民”本身含义是的多样性的。首先,他提出了公民形式(forms of citizenship)的概念,而公民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公民形式是以法律来定义公民,第二种形式是以态度来定义公民。因此,要讨论公民和公民教育的问题,同时要考虑每个地方的情境(context)、文化以及历史发展的轨迹,才可以进行概念的比较。一概而论的“公民”观,在学术理解上很容易流于武断,因而错误地将他方的公民概念,硬套到彼方的社会情境里,不单格格不入,而且可能错解真相。
宋强,男,1980年生,汉族,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公民教育、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类项目5项,在《教师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代教育管理》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获得吉林省第九届、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成果奖励。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对传统“国家公民”教育提出挑战
(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推行“世界公民”教育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三)推行世界公民教育面对“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不断博弈
(四)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需要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由国家维度到世界维度
(二)世界公民教育的外延:由世界维度到多元维度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一)总体特点
(二)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趋势分析
(三)国外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 国内研究
(一)总体特点
(二)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趋势分析
(三)国内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公民资格观
第六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公民教育观
第七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实践效果与理论争议
第八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评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