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重视诗歌发生学的前提下,充分关注诗歌固有的社会功能及诗歌与各种文化、礼俗、制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对中国诗歌类型的形成、定型过程做出若干个案剖析,对诗歌及诗学史上的传统命题进行重新思考。二是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对各种诗歌类型在初步定型后所呈现的主题、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民族化特征进行重新解读,关注其艺术特征形成的早期文化动力,力求能有新的发现。书稿主要选择桑崇拜文化、道神崇拜、进谏制度、牛女神话和七夕节,土地崇拜、神仙信仰、侠文化与诗歌之关系等个案,探讨了中国早期文化及神话、风俗对诗歌内容、情感、语言特点的影响。力求对诗歌的民族性特点进行神话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解读。
刘怀荣,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首批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首席专家,中国乐府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2次)、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全国社科普及优秀作品奖等奖励。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 项、教育部项目5 项。
前言 3
第一章 蚕桑崇拜与采桑文学 8
第一节 桑崇拜文化的发生 8
第二节 桑崇拜文化在《诗经》中的表现 12
第三节 桑崇拜与高?C女神的文学化历程 18
第四节 桑崇拜与采桑故事的发展 20
第五节“采桑女”:美神的人间化 24
第六节 桑崇拜文化与汉代以后的文学发展 27
第二章 道神祭祀与别情诗 29
第一节 祖道释义 29
第二节 先秦祖道仪式及特点 31
第三节 祖道仪式与《诗经》中的别情诗 35
第四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祖道活动与别情表达 38
第五节 祖饯诗与别情诗的定型 41
第三章 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 45
第一节 先秦进谏活动及其制度化 45
第二节 《诗经》怨刺诗与先秦政治讽谏实践 52
第三节 怨刺诗与《诗》教关系的再思考 56
第四章 牛女神话与七夕节及七夕诗 59
第一节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及七夕节的形成 59
第二节、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溯源 71
第三节 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融合及演变 86
第四节 魏晋六朝诗歌化用牵牛织女神话传说折射出的文化心态 93
第五节 七夕诗的初步定型 97
第五章 土地崇拜与思乡怀人诗 114
第一节“土地崇拜”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114
第二节 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基础 124
第三节 唐前思乡诗的发展演变 134
第四节 唐前思乡诗抒情模式的确立 154
第六章 神仙信仰与游仙诗 178
第一节 神仙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178
第二节 神仙思想的文学呈现与游仙诗的滥觞 19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的发展与定型 205
第七章 侠文化与咏侠诗 239
第一节 从“士”最初为“武士”说起 239
第二节 “侠以武犯禁” 243
第三节 《史记?游侠列传》:士人对侠文化的自觉建构 254
第四节 魏晋六朝士风与侠文化的泛化 266
第五节 汉魏六朝咏侠诗的情感演变 272
第六节 汉魏六朝咏侠诗基本模式的确立 285
主要参考文献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