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个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和政府)的数百万社会变革领袖。通过在线研讨会、会议、杂志、在线文章、播客等,《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探讨涉及各类主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包括影响力投资和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模式。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由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出版。中文简体版由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引进,汇集了世界各地在社会创新方面的前沿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以及专家学者对社会创新方面新的见解。
作为一本前沿性刊物,SSIR每期都会推出一些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又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论,本期重点讨论了慈善的一些新动向,比如《慈善有限责任公司的崛起》讲述了陈-扎克伯格计划如何选择慈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组织架构,而非私人基金会,从而避开了免税慈善机构法规的严格监管,使得基金在运作上有了很大灵活性;本期还探讨了金融手段是否有助于实现社会影响力等有意思的话题。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系列,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前沿研究和实践,囊括社会创新领域的经验、总结,以及专家学者对社会创新方面新的见解,有助于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个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和政府)的社会创新活动。
从国际化的知识分享中探求对本地创新实践有意义的内容,并努力与之对话,摆脱文本的局限,将社会创新的专业化知识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职业经验与生活常识连接起来,丰富我们的创新理论和策略想象力,融会贯通文本与实践。
社会创新:文本与实践之间的知识沟通
埃里克在本期英文版的卷首谈到他的一个真切感受,即社会创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实际上,从《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面世以来,不断有读者向编辑部反映,说文章的风格晦涩难懂。我们深知这一点,作为一本目前主要以翻译内容为主的书,尽管我们在翻译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由于文章的英文文风所限,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些文字的呈现方式确实可能仍然构成某种阅读上的阻碍。
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或许恰恰也是某种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文字书写风格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如果对这种差异视而不见,那么在知识论上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自觉地陷入西方中心主义,从而使社会创新成为中国语境中单纯的舶来品;另一种是不自觉地陷入某种彻底的中国特殊论或亚洲特殊论,从而使本地的社会创新成为知识的孤岛,在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上无法实现国际化的交流与分享,而事实上,社会创新是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过程。显然,二者皆不可取。
一个必要的妥协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从国际化的知识分享中探求对本地创新实践有意义的内容,并努力与之对话,这样就可以摆脱文本的局限,将社会创新的专业化知识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职业经验和生活常识连接起来,丰富我们的创新理论和策略想象力,融会贯通文本与实践。
本期一些专题文章仍然是以美国和西方经验为主。
富豪们总是拥有更大的机会空间在慈善事业中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时这可能是一种精英主义缺陷,有时则可能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本期的《慈善有限责任公司的崛起》讲述了陈-扎克伯格计划如何选择慈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组织架构而非私人基金会,从而避开了免税慈善机构法规的严格监管,使得基金在运作上有了很大灵活性。而《捐赠的理性之光》则介绍了另类的资助型基金会开放慈善以有效利他主义为指导原则,投入巨资去解决一直以来被主流慈善所忽视的社会问题,并致力于成为最公开透明的慈善组织。但正如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罗布·赖克和慈善领域研究者戴维·卡拉汉指出的那样,私人基金会通过有限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共责任获得了税收优惠,然而传统的慈善机构赋予了美国最富有的个人和家庭相当大的对社会议题的控制权。
慈善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是近代以来的事物,但有效地解决问题永远是社会创新的本质。《非营利组织IT 基础架构的道德观》揭示的问题是,澳大利亚北部部落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使具有不同禀赋的人发挥各自的优势。这种做法往往是迷恋电子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者所缺少的气质,本文即在提醒非营利组织在IT(信息技术)基础架构的选择上要与其组织愿景、使命保持一致。
影响力评估是社会创新中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做评估。《影响力评估的十个误区》探讨了影响力评估的误区:优质的影响力评估有巨大的价值,但仍有大量资金和时间浪费在了设计不良、执行不力、构思不佳的影响力评估项目上。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有点乱象纷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慈善组织能够在公众所关注的政策倡导方面有所作为。长文《慈善家如何有效参与政策倡导》为慈善家有效地参与政策倡导提供了五点建议。
2010 年,第一只社会影响力债券在英国彼得伯勒诞生。这是否是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新方式?《社会影响力债券:一种全新形式的金融工具》讲述的是,社会影响力债券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社会影响力,在降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率的同时,成功地为社会投资者带来了经济回报。
本期的中文原创文章聚焦于阿拉善SEE 以及这个中国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的第七任会长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先生。这位民营企业家自2017 年11 月当选阿拉善SEE 会长以来,将自己近80%的精力用在了阿拉善SEE 的工作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企业家的精神归宿应该是公益。中国企业家的公益价值追求为社会创新的中国实践注入了鲜活的企业家精神。
社会创新,正在中国语境之下不断深化文本与实践之间的知识沟通。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个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和政府)的数百万社会变革领袖。通过在线研讨会、会议、杂志、在线文章、播客等,《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探讨涉及各类主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包括影响力投资和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模式。《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由斯坦福大学PACS 中心出版。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出版方: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为真切关心社会发展的人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生态环境。乐平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创新的触媒和社会创新市场的构建者。
通过以影响力为导向的综合性投资,乐平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新生代社会企业快速发展,并催化具有规模化潜力的社会创新方法,最终产出规模化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知识与思想产品,乐平为社会创新构建人才市场和思想市场,基于跨界多元的社群培育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家生长的社会创新环境,促进更多社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