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内容涵盖广泛的著作中,约翰?B. 汤普森对意识形态的初始叙述进行了扩展,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大众传播联系起来。对于马克思、曼海姆、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汤普森给予了简洁而批判性的评价。他认为,这些思想家,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论述大众传播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不足,汤普森对大众传播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并勾勒出一种大众传播及其影响的独特社会理论框架,从而延伸并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本书是研究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必读作品,也是详细阐释深度解释学的力著,在方法和理论上都很有借鉴意义。*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如何通过现代文化的传媒化,建立和支持了统治关系,从而建构意识形态,由此延伸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前? 言本书是我早先一部著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最初勾画的一些思想的发展。早先那部著作主要是对当代社会理论中若干突出贡献的批判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想法,涉及意识形态的性质与作用,意识形态与语言、权力和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在具体情况中可被加以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本书的目的是开始研究、发展这些想法,使它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解释。这一解释肯定得益于他人其他理论家以及其他从事经验和历史研究的人的作品。但是我设法超越我得到的使我受益的材料,试图扩展现有的分析架构,并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虽然在许多方面本书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的研讨项目的继续,但有一个方面与前书有很大不同:在本书中,我力求更多注意象征形式由于并借以在社会领域流通的社会的形式和过程。所以我以相当篇幅专注于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发展,我认为那是现代文化的一个肯定的特征和现代社会的一个中心的维度。我对大众传播的性质和对传媒机构及发展的分析引出了更多的问题,我无法在本书的范围内充分讨论,但我计划在以后一部关于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的著作中作进一步探讨。在思考本书中讨论的思想时,我得益于他人的一些评论与批评。特别要提到安东尼?吉登斯和戴维?赫尔德:他们一直在共同进行一场极有价值的对话,而且无疑会继续具有极大的价值。彼得?伯克、利兹贝思?古德曼、亨利埃塔? 穆尔和威廉?乌思怀特读了本书的初稿,给了我许多有益的、鼓励的回馈。我还要感谢埃夫里尔?西蒙兹熟练的文字加工,感谢吉利恩?布罗姆利细心的编辑工作,感谢布莱克韦尔波利蒂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的许多人对出版和发行本书做出的贡献。最后,我要感谢最近多年中腾出空来,帮助我撰写本书的许多朋友,他们的慷慨之助不是我几句致谢的话所能表达的。约翰?B. 汤普森1989年12月于剑桥
约翰?B. 汤普森(John B. Thompson),1947年生,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基督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传媒在塑造现代社会及其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多层面诠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批判解释学》(1981)、《意识形态理论研究》(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1990)、《传媒与现代性》(1995)、《政治丑闻》(2000)、《数字时代的图书》(2005)、《文化商人》(2010)等。
前言导论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与观念学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再思考:一个批判性概念对某些可能反对的回答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一些理论论述的批判性分析意识形态与现时代意识形态与社会复制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公共领域的转型第三章 文化的概念文化与文明文化的人类学概念对文化的再思考:一种结构性概念象征形式的社会背景化象征形式的评价第四章 文化传输与大众传播:传媒产业的发展文化传输诸方面书写、印刷与新闻贸易的兴起广播的发展传媒产业的近期趋势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第五章 走向一种大众传播的社会理论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重构公私生活之间的界线介于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大众传播重新思考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第六章 解释的方法论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解释学条件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意识形态的解释分析大众传播:三重观点大众传媒化产品的日常占用解释、自我反思和批判结 语 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注 释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