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中医运气学说与道教的关系做为主线,从四个方面围绕运气学说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史料进行梳理考辩并力图给出符合逻辑的答案。作者认为在运气学说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其思想的形成、发展,还是其传承的维系和延续,道教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导 论
一、选题缘起和概念辨析
二、相关学术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第一章 运气学说与《太平经》
引 言
第一节 气论
第二节 五行说
第三节《太平经》运气思想
小 结
第二章 唐末宋初运气学说的道教传承
引 言
第一节 唐末五代时期社会环境与道教发展情况
第二节 运气学说早期文献略考
第三节 唐末宋初运气学说的道教传承特征
第四节 王冰与道教关系再研究
小 结
第三章 运气学说与道教融通的内在逻辑
引 言
第一节 道教天学思想
第二节 运气学说天学思想
第三节 古代历法——运气学说与道教融通的逻辑因子
小 结
第四章 宋后运气学说在道教中的发展
引 言
第一节 运气学说与道教导引术
第二节 运气学说与道教堪舆术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道门中的传承路线:以陈抟为中心
小 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中医运气学说与道教关系研究》:
1.帝王对道教的政治扶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崇尚道教的一个历史时期,从唐高祖到唐玄宗的诸代帝王当中,只有武则天崇尚佛教,其余基本上都是以崇尚道教为主。初唐时期统治者宣扬与道教祖师老子同宗,将道教立为国教,对道士大为宠信,并竭力宣扬道教理论,这使得道教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扩展和发展。支持这个史实最有力的一个证据是唐朝之前,道教庙观主要集中在长安一带,数量也比较少,而到了唐代,长安地区的道观数量增加近三倍以上,同时覆盖面大幅度扩大。道观数量在唐代的快速增长,尤其集中在帝王建都的长安一带,充分说明了道教在唐朝的快速发展和统治者对道教的支持和辅佐。
在唐代设立的诸多扶持、推广道教的政策当中,道举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按照道教的教义,道士应该是专注修炼,追求长生的方外之士,是在唐代却被允许以道士的身份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在唐玄宗时期,就专门设立道举,使道士可以有机会与秀才和进士一起参与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按《唐会要》记载: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于玄元皇帝庙置崇玄学,
《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待习成后,每年随举人例送名至省。准明经考试,通者及第处分。其博士置一元。①
道举这种制度,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只在唐朝出现过,从唐高祖李渊于大业十四年(618)在长安建都到唐哀帝天佑占四年(907),大唐王朝共计存在了289年的时间,而道举从开元二十九年(741)正式确立到唐末明宗长兴元年敕停前后就有189年的时间。其实在道举制度正式实施之前,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一直是提倡扶持,在这之前明经考试中已经规定了需加试《道德经》。这种制度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对唐代包括医家在内的士人的学习内容、价值取向和社会交流等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道教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人士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道教历来就要尚医的传统,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的说法②,这种制度也为道教与传统医学的进一步交融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和社会环境。
首先,道举科的设置为唐代的道士和普通道教信徒增加了一条仕途之路,其中不乏一些精通医术的道门中人。开元二十九年,玄宗首次亲试的道举考试,精通道家者应举者达五百余人,有姚子彦、元载、勒能、宋少贞、冯子华等十几人及第。道举科在其存在的将近200年时间里,选拔出了很多精通道学的人才。尤其是在玄宗天宝年间更是极盛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