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一书从比利时Mardaga出版社引进。《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以外语教学法、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围绕“谁在学?谁在教?”“学什么?教什么?”“为什么学?为什么教?”,以及“怎样学和怎样教?”等教学法的基本问题系统阐释了法语教学法的各个方面,同时又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分析了各种各样的法语教学方式方法及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教学建议。《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论述了现代法语教学的三个新范式:语言习得不可或缺的途径——交际、与他人交际的主要内容——跨文化和必须为学习服务的教学,这也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主线。
法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必备工具书
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FLES,以下简称"对外法语")的教学需求在法语国家和非法语国家不断地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因此,各个大学、高等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开设对外法语教学课程,用于培养矢志从事对外法语教学工作的师资人员,或者对他们进行本领域的在职教育。过去,人们以为只要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就能做语言教师。但是,这一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论是从事对外法语教学工作,或者是指导这项工作,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进行对外法语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可能各不相同。导致这种千变万化的因素既可能是教学地点的不同,如教学所在的国家和学校等;也可能与学生的素质(pro_l)有关,如他们的年龄、使用的母语、他们的语言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动机等;还可能涉及教学目标,比如,学习外语只是学校教育的课程需要,或是为了就业,抑或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是出于文化认同的目的,等等。另外,即便是在法语国家,法语教师也越来越经常地遇到非同质的班级,也就是说班上既有操本族语(即法语)的法语国家的学生,又有第二代移民子弟,还有初来乍到的外国人。 正因为这样,本书不讲那些笼统的原则,也不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或者是立等可取的忠告。我们将对对外法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景式的、批判性的,并且是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不同的对外法语教学环境与条件、可供参考的各种理论指导,以及可参照试行的各种教学方法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法语教师能够更好地认知他所处的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学会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对外法语教学。 更具体地说,本书同时论述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并且指出教应当服务于学。我们不应忘记,人不用教也是完全可以习得一门外语的,其实很多其他东西的习得也是如此。但学是断然不可少的。我们现在认识到,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还应该理解学习过程,促进和引导每一个学习者都参与其中。这一观念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职责。 第二个新的深刻变化涉及我们的教学内容本身。从前,我们只讲授纯语言,以为只要足够好地掌握了语言就能进行交际;而现在我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为交际服务的,而且语言可以通过交际习得。词汇和语法知识需要在真实的言语互动中被唤起、被解释、被开发,否则便成了一纸空文。 第三个变化正在标示着外语教学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着眼点是外语教学法的文化层面。其实较早以来,以历史大事记和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文化教学已经让步于我们曾经拒绝接受的那些千姿百态的活生生的生活文化,这些文化与交际紧密相连。不过,文化教学近来发生的真正彻底的变革当属跨文化理念的提出。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使我们一方面通过同理心(empathie)与他者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实现自我批评。有人甚至想说,从今以后,跨文化能力将是外语学习的一项前提条件。 本书将根据上述外语教学的新范式展开研究,将按照章节逐次介绍外语教学法的原则及其影响。读者将会发现,本书并非要颠覆那些已经被事实证明的理论和实践,而是想从"学"的视角、"交际"的层面和"跨文化"的理念去探究这些理论与实践,以期达到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新的、进一步增强的协调一致性和有效性。 本书可有各种读法。您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通览各个篇章,亦可直接阅读与自己相关的章节。我们特别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大家的工具、旅伴和灵感的源泉。我们还非常希望各位外语同行能够经常地对本书进行补充、说明和修正,使之日臻完善。但如果各位能够从本书里找到某种答案,却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那就大错特错了。
让-马克·德法伊(Jean-Marc Defays)教授现为比利时列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兼法语系主任、世界法语教师联合会主席(FIPF)。他在比利时、法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高校从事法语语言学、法语教学法、法语国家跨文化研究和语言教育政策研究20余年。《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专著是其代表作之一,曾于2004年荣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奖。
该书中文版本由傅荣和张丹翻译,傅荣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教授,国内知名法语教学法专家,张丹主要从事面向法语本族语者的对外汉语教学。
前 言
导 论
1. 外语教学法的用途及最新发展
2. 外语教学法逐步获得的学科地位及外语教学的命题
3. 外语教学法几个术语概念的临时定义
4. 外语教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5. 对外语教学法的各种成见和态度
第一章 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客体研究:学什么?教什么?
1. 语言
1.1 语言的功能、用途和形象
1.1.1 语言的功能
1.1.2 语言的地位
1.1.3 母语、外语和第二语言
1.1.4 语言的意识表征和悟性
1.2 语言的运作机制:各种不同的理论
1.2.1 语言表现世界
1.2.2 语言是一堆规则的汇编
1.2.3 语言是结构
1.2.4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1.2.5 语言是社会活动
1.2.6 语言是行动和互动的工具
1.2.7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
1.3 语言的领域
1.3.1 语音
1.3.2 词汇
1.3.3 语法
1.3.4 话语和篇章
1.4 千变万化的语言
1.4.1 地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上的语言多样化
1.4.2 口语和笔语
1.4.3 话语体裁
2. 文化
2.1 文化的定义、功用和运作机制
2.1.1 文化与文明
2.1.2 文化、群体与个人
2.1.3 一种文化与多种文化
2.1.4 (跨)文化关系
2.2 不同的文化观
2.2.1 教化式文化教学法
2.2.2 文学文化教学法
2.2.3 日常生活文化教学法
2.2.4 社会学的文化教学法
2.2.5 人本主义的文化教学法
2.2.6 符号文化教学法
2.2.7 语用文化教学法、功能文化教学法
2.2.8 跨文化教学法
2.3 文化的内容和表述
2.3.1 在人本主义方面
2.3.2 在日常生活方面
2.3.3 在语言方面
2.3.4 在批判精神方面
2.3.5 在自我批判方面
2.3.6 语言班级文化
3. 交际
3.1 从语言到交际
3.2 交际的模式
3.2.1 电报模式
3.2.2 交际的语言图式
3.2.3 交响乐团模式
4. 外语教学的其他内容
第二章 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主体研究:谁在学?谁在教?
人的因素伙伴关系
1. 学习者
1.1 学习者的状况(学习外语前)
1.1.1 学习者的动机
1.1.2 学习者的年龄
1.1.3 学习者的性别
1.1.4 学习者的个性
1.1.5 学习者的受教育程度、智力和外语学习经历
1.1.6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
1.1.7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习惯
1.1.8 学习者的母语及母语文化
1.1.9 学习者已有的目的语及文化水平
1.1.10 学习者的意识表征和刻板印象
1.1.11 学习者的期待
1.2 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初的反应
1.2.1 怯场
1.2.2 失衡
1.2.3 人格的两重性:监控器理论
1.2.4 看不见、听不出
1.2.5 班级学习小组的构成
2. 教师
2.1 教师的状况
2.1.1 教师的构成
2.1.2 外语教师的母语问题
2.1.3 外语教师的其他几点特殊性
2.2 外语教师的角色
2.2.1 专家
2.2.2 学习者的榜样
2.2.3 组织者
2.2.4 中介人
2.2.5 高级教练
3. 同学
4. 操本族语的当地人
5. 外语教学的其他行为人
6. 互动模式
6.1 教师一言堂
6.2 教师作为唯一的对话者
6.3 两人一组
6.4 话语循环
6.5 分组
6.6 圆桌会议
6.7 与学校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三章 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环境研究:在哪里教与学?何时教与学?
1. 国家
1.1 对外法语教学在完全讲法语的国家进行
1.2 对外法语教学在非法语国家进行
1.3 对外法语教学在不完全讲法语的国家进行
2. 在学校或"自然"环境下的外语学习
2.1 有引导和无引导的外语学习
2.1.1 无引导的外语学习
2.1.2 有引导的外语学习
2.2 沉浸式教学
2.2.1 低度沉浸式教学
2.2.2 中度沉浸式教学
2.2.